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 表彰科技、人文研究重大成就學者
成大校友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先生在母校捐設的「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今年邁入第17年,7日在格致堂舉行頒獎典禮,獲獎者分別是航太系教授趙怡欽、藥理所教授王憶卿、機械系教授劉彥辰、材料系副教授林士剛、資訊系副教授李家岩、化學系教授葉晨聖、航太系教授陳維新、電機系教授黃世杰8位學者。
成大蘇慧貞校長與鄭崇華創辦人共同主持頒獎,成大副校長陳東陽、副校長林從一、研發長謝孫源等一級主管都出席典禮。多位得獎者家人特地前來觀禮獻花、分享榮耀。蘇慧貞致詞時感謝鄭崇華先生17年來均親自出席頒獎典禮,帶給成大師生許多鼓勵。「成大在1931年設立,目的就在為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的台灣培育關鍵人才,其使命是改變社會,經過近90年發展,成大已成為一所完整的綜合大學,歷屆校友在全球的成績,也讓成大成為改變社會的重要元素,未來成大會繼續參與歷史、寫下歷史,將成大的價值與文化傳承下去。」
鄭崇華先生恭喜得獎者,也感謝成大對此獎項的重視。他表示,「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是為了鼓勵科技、人文研究對社會進步、創新具重大成就者,今年每位得獎者都非常傑出,是一時之選。期待得獎者的研究能夠更上一層樓,推動台灣科技與研發能力,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107年李國鼎科技與人文獎座得主分別為:
李國鼎榮譽學者:
航太系趙怡欽講座教授。長期專注於航太與能源相關的推進與燃燒研究。他突破國外輸出管制關鍵技術,完全自主發展太空級過氧化氫推進劑與衛星推進器系統,領導團隊完成國家探空火箭八號之過氧化氫衛星推進器整合系統與高空性能測試,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轉移自主研發衛星推進器,用於國家福爾摩沙七號衛星計畫中,也技轉相關技術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2012年獲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Springer教授奬(首次頒給台灣學者)。擔任燃燒領域最頂尖排名第一的期刊Combustion and Flame編輯委員(國內學者首次獲邀擔任此頂尖期刊重要職務)。
藥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王憶卿。肺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的首位,台灣許多肺癌病人為非吸菸者,推測罹病的原因除與吸菸、環境有關外,遺傳也扮演重要角色。王憶卿從事肺癌分子機轉研究23年,她領導的研究團隊領先全球揭開了蛋白質Bab37(囊泡運輸的關鍵調節因子)不僅在細胞的運輸系統擔任重要角色,而且一旦Bab37異變(沒有或明顯減少)還會導致腫瘤細胞移轉、復發與惡化,顯示Bab37扮演抑制癌轉移的角色,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歷年來總計發表98篇SCI論文(引用次數達1977次),237篇會議論文,分別在2004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10年、2014年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李國鼎研究獎:
機械系副教授劉彥辰。研究重點為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著重以控制理論的角度,探究機器人系統於網路通訊下,多機器人協同操作、合作搬運、人機互動、控制同步、遠端遙控等應用之穩定性與性能。例如,在任務需要時才進行溝通的驅動控制器、可以對遠端的機器人雙向遙控、讓多移動機器人系統維持隊形或自主合作搬運物品。此外,對於網路通訊的延遲、斷訊或攻擊等問題,皆從控制理論的方式設計對應的控制策略,確保系統穩定,讓機器人系統達成預期的工作與任務。
材料系副教授林士剛。致力於材料熱力學相關研究,結合「材料實驗」與「理論計算」方法,應用在電子構裝、鋼鐵冶金、儲能材料等領域。他以第一原理計算結合CALPHAD熱力學計算,領先全球發表第一個「通電合金相關係圖」開啟嶄新的研究領域。連續2次獲得科技部材料學門3年期「優秀年輕學者專題研究計畫」,主持科技部能源學門3年期鈕電池專題計畫,並受邀參與多個國家型或整合型計畫。也主持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日商日立化成新能源公司及中鋼公司產學合作計畫等。
資訊系製造所副教授李家岩。研究領域為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以「生產力與效率分析」與「智慧型製造系統」為研究主軸。包括如何在有限資源下,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產出價值。以及利用數據科學的方式協助「現場改善」,達到生產排程最佳化與製程診斷控制,並發展預測保養與機台健康監控。2012年至2018年主持國科會、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總金額達1千300餘萬元,產學對象包括台達電子、李長榮化學、東台精機、日月光半導體、群創光電等。
李國鼎金質獎:
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從奈米材料製備合成跨足至生物醫學應用。研究重點為,一、發展「多功能型奈米材料」技術平台,開發多型態奈米材料應用於生醫分子影像、細胞標定與追蹤、藥物戴體和藥物遞送、癌細胞的光熱療法等以期完整建立跨領域研發能量。二、依據奈米材料於物理、化學上的特性並結合表面修飾與改質技術,使功能化奈米材料的發展能結合轉譯醫學進而建立起生物醫學的平台。近期更將奈米材料進一步用於心血管疾病與傷口癒合。
航太系特聘教授陳維新。專業領域為生質能、潔淨能源、氫能等燃燒等。近年來投入「焙燒」技術研究,是焙燒研究的先行學者之一。依據ISI Web of Science,陳維新發表於SCI 期刊論文,有關「焙燒」研究,數量共計37篇,其質與量世界排名第1。焙燒(Torrefaction)技術,不必利用太多能源即能將木材變成工業用的煤炭,減少開挖與破壞,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與研究成果,名列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2017年高被引論文作者(高被引學者),是陳維新連續第2年名列高被引論文作者。
電機系特聘教授黃世杰,研究專長為人工智慧之電力應用、分散式電能及電池儲能分析、電力品質分析及電力數位信號處理、物聯網及無線通訊應用、無線充電等。近5年在國際及學術有許多領先成果,是國內第一位融入無線充電技術至電漿驅動系統設計及實現,有助於提升設備安全。首位利用壓電變壓器及諧振電路驅動電路設計,有助於改善LED工作效能。目前為止發表104篇期刊論文及國內外會議論文,發表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總和約1807次,單篇最高引用次數219次。
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是校友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先生,推崇李國鼎先對經濟的貢獻而捐設,目的在鼓勵與獎助其研究、發明、創新對科技發展與人文進步有重大成就者,以期促使科技與人文更加緊密結合。(撰文/孟慶慈 攝影/陳奕維)
成大蘇慧貞校長與鄭崇華創辦人共同主持頒獎,成大副校長陳東陽、副校長林從一、研發長謝孫源等一級主管都出席典禮。多位得獎者家人特地前來觀禮獻花、分享榮耀。蘇慧貞致詞時感謝鄭崇華先生17年來均親自出席頒獎典禮,帶給成大師生許多鼓勵。「成大在1931年設立,目的就在為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的台灣培育關鍵人才,其使命是改變社會,經過近90年發展,成大已成為一所完整的綜合大學,歷屆校友在全球的成績,也讓成大成為改變社會的重要元素,未來成大會繼續參與歷史、寫下歷史,將成大的價值與文化傳承下去。」
鄭崇華先生恭喜得獎者,也感謝成大對此獎項的重視。他表示,「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是為了鼓勵科技、人文研究對社會進步、創新具重大成就者,今年每位得獎者都非常傑出,是一時之選。期待得獎者的研究能夠更上一層樓,推動台灣科技與研發能力,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107年李國鼎科技與人文獎座得主分別為:
李國鼎榮譽學者:
航太系趙怡欽講座教授。長期專注於航太與能源相關的推進與燃燒研究。他突破國外輸出管制關鍵技術,完全自主發展太空級過氧化氫推進劑與衛星推進器系統,領導團隊完成國家探空火箭八號之過氧化氫衛星推進器整合系統與高空性能測試,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轉移自主研發衛星推進器,用於國家福爾摩沙七號衛星計畫中,也技轉相關技術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2012年獲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Springer教授奬(首次頒給台灣學者)。擔任燃燒領域最頂尖排名第一的期刊Combustion and Flame編輯委員(國內學者首次獲邀擔任此頂尖期刊重要職務)。
藥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王憶卿。肺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的首位,台灣許多肺癌病人為非吸菸者,推測罹病的原因除與吸菸、環境有關外,遺傳也扮演重要角色。王憶卿從事肺癌分子機轉研究23年,她領導的研究團隊領先全球揭開了蛋白質Bab37(囊泡運輸的關鍵調節因子)不僅在細胞的運輸系統擔任重要角色,而且一旦Bab37異變(沒有或明顯減少)還會導致腫瘤細胞移轉、復發與惡化,顯示Bab37扮演抑制癌轉移的角色,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歷年來總計發表98篇SCI論文(引用次數達1977次),237篇會議論文,分別在2004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10年、2014年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李國鼎研究獎:
機械系副教授劉彥辰。研究重點為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著重以控制理論的角度,探究機器人系統於網路通訊下,多機器人協同操作、合作搬運、人機互動、控制同步、遠端遙控等應用之穩定性與性能。例如,在任務需要時才進行溝通的驅動控制器、可以對遠端的機器人雙向遙控、讓多移動機器人系統維持隊形或自主合作搬運物品。此外,對於網路通訊的延遲、斷訊或攻擊等問題,皆從控制理論的方式設計對應的控制策略,確保系統穩定,讓機器人系統達成預期的工作與任務。
材料系副教授林士剛。致力於材料熱力學相關研究,結合「材料實驗」與「理論計算」方法,應用在電子構裝、鋼鐵冶金、儲能材料等領域。他以第一原理計算結合CALPHAD熱力學計算,領先全球發表第一個「通電合金相關係圖」開啟嶄新的研究領域。連續2次獲得科技部材料學門3年期「優秀年輕學者專題研究計畫」,主持科技部能源學門3年期鈕電池專題計畫,並受邀參與多個國家型或整合型計畫。也主持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日商日立化成新能源公司及中鋼公司產學合作計畫等。
資訊系製造所副教授李家岩。研究領域為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以「生產力與效率分析」與「智慧型製造系統」為研究主軸。包括如何在有限資源下,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產出價值。以及利用數據科學的方式協助「現場改善」,達到生產排程最佳化與製程診斷控制,並發展預測保養與機台健康監控。2012年至2018年主持國科會、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總金額達1千300餘萬元,產學對象包括台達電子、李長榮化學、東台精機、日月光半導體、群創光電等。
李國鼎金質獎:
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從奈米材料製備合成跨足至生物醫學應用。研究重點為,一、發展「多功能型奈米材料」技術平台,開發多型態奈米材料應用於生醫分子影像、細胞標定與追蹤、藥物戴體和藥物遞送、癌細胞的光熱療法等以期完整建立跨領域研發能量。二、依據奈米材料於物理、化學上的特性並結合表面修飾與改質技術,使功能化奈米材料的發展能結合轉譯醫學進而建立起生物醫學的平台。近期更將奈米材料進一步用於心血管疾病與傷口癒合。
航太系特聘教授陳維新。專業領域為生質能、潔淨能源、氫能等燃燒等。近年來投入「焙燒」技術研究,是焙燒研究的先行學者之一。依據ISI Web of Science,陳維新發表於SCI 期刊論文,有關「焙燒」研究,數量共計37篇,其質與量世界排名第1。焙燒(Torrefaction)技術,不必利用太多能源即能將木材變成工業用的煤炭,減少開挖與破壞,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與研究成果,名列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2017年高被引論文作者(高被引學者),是陳維新連續第2年名列高被引論文作者。
電機系特聘教授黃世杰,研究專長為人工智慧之電力應用、分散式電能及電池儲能分析、電力品質分析及電力數位信號處理、物聯網及無線通訊應用、無線充電等。近5年在國際及學術有許多領先成果,是國內第一位融入無線充電技術至電漿驅動系統設計及實現,有助於提升設備安全。首位利用壓電變壓器及諧振電路驅動電路設計,有助於改善LED工作效能。目前為止發表104篇期刊論文及國內外會議論文,發表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總和約1807次,單篇最高引用次數219次。
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是校友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先生,推崇李國鼎先對經濟的貢獻而捐設,目的在鼓勵與獎助其研究、發明、創新對科技發展與人文進步有重大成就者,以期促使科技與人文更加緊密結合。(撰文/孟慶慈 攝影/陳奕維)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