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內廢棄物處理教學研究開拓者 成大教授張祖恩 獲東元獎

ImgDesc
【台南訊】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祖恩長期投入環境科技領域,不僅是帶領團隊從事產學合作的傑出學者,亦在環保署署長任內績效卓著,獲得第二十屆東元獎,可獲得新台幣八十萬元獎金,將於12月1日於台北新舞台接受頒獎表揚,頒獎人是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成大校長黃煌煇稱讚他是國內廢棄物處理教學研究的開拓者,獲得東元獎乃實至名歸。

張祖恩教授1982年2月回到成大環工系任教,31年來皆以「廢棄物是被錯置的資源」為理念,致力於環境工程教學、研究與服務,他是國內第一位投入與垃圾為伍,從事垃圾、廢棄物問題研究的學者,除了在校內建立國內首座固體廢棄物實驗室外,並帶領學生深入鄉鎮市調查垃圾問題,協助政府調查並且解決相關垃圾清理等問題。

張祖恩教授的研究隨著時代的改變,致力於解決各項問題,1982~1990年間,當時國內廢水及都市垃圾污染問題多,他專注於厭氧生物技術在廢水、污泥、垃圾滲出水、養豬廢污等有機廢棄物處理之應用研發,並積極協助環保主管機關進行垃圾採樣分析及都市垃圾管理政策之研訂、廢棄物處理訓練教材之編撰。

1991~1999年間因應國內外有害廢棄物管理之需求,開發電解氧化法、電解泡沫浮除法及不溶性重金屬界面活性劑錯合物,應用於難分解/毒性有機物、含重金屬廢棄物之處理以及資源化,並研究廢棄物之重金屬溶出特性,提供國內外有害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管理之參考。此外,他更協助政府機關進行廢污資源化及零排放策略、事業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綜合規劃。

2000年以來則投入資源循環及綠色科技日漸重要,張祖恩教授的研究思維由管末處理邁向零廢棄及資源永續循環;將低溫電漿技術導入環境資源領域,並針對含重金屬無機廢棄物之資源化及材料化技術進行整合性研發;以廢棄物進行功能性輕質混凝土材料研發外,更組成跨領域跨校研究團隊,帶領年輕研究者致力於污染國土整合性復育再利用(受難分解有機物污染場址整治技術開發)、跨領域新技術商品化平台開發(銅富集回收平台建立、半導體廢料回收及稀有金屬純化精練技術研發)等,期能活化污染國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張祖恩教授2001年起至2005年借調擔任環保署政務副署長及署長期間,完成「環境資源部」組織調整規劃,對我國環境資源保護工作之推展,影響深遠;創立環保科技園區:主導規劃環保科技育成中心計畫、環保科技園區推動計畫,發掘並育成我國具環保潛勢之科技、復以政策及經濟誘因工具,輔導整合產、官、學、研,分別於北中南東設置4處環保科技園區;推動「垃圾全分類零廢棄」系列行動計畫,在各縣市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廚餘回收,為家戶垃圾清理回收利用系統,建構完整法規制度。

第二十屆東元獎分科技類獎及人文類獎,科技類獎又分為:電機/資訊/通訊領域、機械/能源/環境領域、化工/材料領域、生物/醫工/農業領域。張祖恩教授是因在科技類獎機械/能源/環境領域的傑出成就與貢獻而獲獎。

張祖恩博士,成大土木系畢業、成大土木碩士、日本東北大學土木工學博士,專研固體廢棄物處理、廢水處理、環境工程等領域。歷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成大工學院副院長、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秘書、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成大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成大環境工程系教授兼主任、成大研究發展委員會專題計畫與建教合作組召集人、台灣省工礦檢查委員會薦任檢查員。現為成大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主持人、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資源再生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環境資源研究管理中心主任。

東元獎緣由
成立之初名為「東元科技獎」,獎勵對台灣科技研發有特殊貢獻的人士,藉以激勵科技研發創新的風氣。有鑑於人文精神在科技發展的洪流中日益式微,為倡導科技人文均衡發展,1998年增設「人文類」獎;2011年起,科技類設獎領域整合為「電機/資訊/通訊科技類」、「機械/能源/環境科技類」、「化工/材料科技類」、「生物/醫工科技類」。2004年起正名為「東元獎」。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3-0-10-29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