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基礎學習扎深扎穩 楊尚訓:多一種武器更能把握機會

成功大學生理所教授楊尚訓
成功大學生理所教授楊尚訓
楊尚訓教授與家人、實驗室學生合影
楊尚訓教授與家人、實驗室學生合影

大學、碩士所學皆畜牧,成功大學生理所教授楊尚訓卻能鑽研神經退化性疾病「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研究,發展出第一個非人類靈長類的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疾病模式,為這項罕見疾病的治療研究開啟一道曙光,也讓他獲得105年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106年再獲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楊尚訓說,畜牧專長讓他深諳胚胎、繁殖生理學,「比別人多一種『武器』,為醫學做出貢獻!」

 

養豬養牛的畜牧系,乍看之下跟醫學系並無連結,楊尚訓自身學習的歷程,讓人看到基礎功夫扎深、扎穩,當機會來的時候,才可能把握得住,而楊尚訓也希望藉由自己走過的路,鼓舞青年學子行行出狀元,畢竟,每一門專業領域,皆有其價值與長處。 

 

沒考上第一志願卻啟蒙興趣 楊尚訓進入基因轉殖胚胎世界

 

1976年出生的楊尚訓自認並非很會讀書,他笑稱,高中只考上第四志願,大學考上中興大學畜牧系,都不是所謂的第一志願,大學在老師黃木秋帶領下,進入基因轉殖跟胚胎的世界,啟蒙興趣;之後考上台大畜產所,研究所,跟隨被劍橋大學封為上一世紀最偉大100人、胚胎學權威的指導老師鄭登貴做研究。「台灣複製牛之父」鄭登貴2004年成功孕育台灣第一頭複製牛,楊尚訓在其嚴謹指導下,奠定扎實基礎,拿到碩士學位後,先進入國家動物中心服役,接續學到小老鼠育種、繁殖知識、技術,偶然機會下,被送到美國受訓。

 

然而,在美受訓期間卻因椎間盤突出開刀,變成殘障體位必須退役,所幸,當時服役認識的美國Emory University老師徵詢要不要讀博士班?他便留在當地攻讀博士學位,跟著指導老師做靈長類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大學到博士班,3位指導老師帶領我進入這個領域,他們都是我想感激的人。」楊尚訓說,不同歷程各有收穫,他謹記鄭登貴說的:Research student has no holiday,碩士班2年730天,他有500多天睡在實驗室的紀錄,除此之外,每天要養200多隻豬,幾乎每2天需搬運1千多公斤飼料。 他笑說,講給學生聽也未必懂得箇中滋味,但他想分享的是,「實驗確實是辛苦的,Life is not easy,but should be happy!」這一席話同時也是他在美國攻讀博士班時,老師對他說的話,「對我影響很大!」

 

29歲讀博士全班倒數 卻第一個畢業拿到博士學位

 

29歲讀博士的他,不諱言當時英語聽力待提升,而美國教育採取鼓勵學生多問多講,他身旁的同學都是小他好幾歲的年輕人,「我都說他們是小洋妞、小洋弟。」每次同學與老師對答如流,他就是講不出話來,直到期中某回,他終於開口回答問題,下課後,同學紛紛來拍他的肩「Good Job!」他說,剛出國讀書,一開始都是全班最後一名,「我都自嘲是被踩到底」,但一學期後,可以踩一、兩個人,接著再一學期,能踩四、五人,最後,他是全班第一個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的人。

 

他說,提早拿到博士學位,也是因當時二度椎間盤突出,返回台灣開刀,休養2個月剛好完成論文,「我常提醒同學:東西隨時準備好,運氣什麼時後來都不知道?但運氣絕不等人!」他說,身為老師,常覺得自己重複灌輸的理念,學生有在聽嗎?但他援引老師心聲,「學生或許現在聽不下去,但哪怕到30歲才懂得,那便是功德無量。」

 

鼓舞學生多問多講 寧可撞牆也不要害怕失敗

 

在美求學汲取的養分也成為他現在課堂亟欲與學生分享的,「這會讓我感受要去提問、去講,我們教育都是不講不問,但能多問的話,會更不一樣。」楊尚訓說,他不喜歡下命令,而是希望學生準備好,再來討論,「學生晚我20年,學的都是更新的東西,可以激盪不同火花。」 此外,他也有一套「撞牆理論」,「做實驗一路順遂,絕對學不到東西,做研究哪怕撞得頭破血流,撞牆99次,最後成功,也有99次的收穫。」以此鼓舞學生寧可撞牆也不要害怕失敗。

 

楊尚訓迄仍鑽研手舞足蹈症相關神經性退化疾病,並進一步探討microRNA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影響、對神經保護的調控機制與應用於基因治療的可行性, 影響基因表現,希望找到疾病的致病原因,儘管這條路很長,但他認為,「不踏出這一步,就沒有往前的機會。」父親是紡織廠工人,楊尚訓格外能體察別人的辛酸;他印象很深刻,有一回出席一場論壇,一群搭輪椅的小腦萎縮症患者坐一排,只想從學者口中聽到「我有沒有救的答案?」他自問:有朝一日若能告訴他們「有救」,那便是功德無量!(撰文/曹婷婷 攝影/盧威聿 圖片/楊尚訓提供)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9-04-08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