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訊】台灣綜合大學系統表彰年輕學者創新研究,成功大學等四所學校共選出16位年輕優秀學者,台灣綜合大學系統總校長朱經武親自頒獎表揚並發予3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獎金以資鼓勵。此外,得獎者未來將獲重點支持,發展為各校萌芽計畫,然後持續由技轉育成中心扶植商產化。
據了解,獲選為年輕學者的條件,除了年輕外,他的研究除必須具備原創性,最重要是具有產業開發價值的潛力,可以達到學用合一、商品化的功能。
台灣綜合大學系統的選才方案,由成功大學研發處主辦,首屆傑出獎由中興大學宋振銘副教授奪得,成功大學何宗易副教授、呂國彰助理教授、中山大學林宗賢副教授、中興大學賴秉杉副教授、中正大學呂昱瑋副教授等5人獲優等獎,佳作共有10人得獎,分別是成功大學曾盛豪、王涵青、藍兆杰、陳永裕、張允崇、廖邑崇、王雲哲;中興大學胡裕仁;中正大學黃貞翰、張榮興等人。
成功大學研發處表示,年輕學者選拔的宗旨在主動發掘勇於創新研究,有潛力年輕學者,致力於實現夢想創新。年輕學者的定義係指獲取博士學位未滿12年之副教授以下專任/專案人員研究人員,包含專任/專案副教授、專任/專案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及研究生都可以個人身份或團隊報名參加,分為自然組、生科組和人社組。年輕學者選拔,傑出獎1名,獎金10萬元,優等獎5名每名獎金6萬元,佳作獎10名,每名獎金3萬元。
今年台綜大4所大學共有82位年輕學者報名參加,基於公平公正原則,第一階段的初選,是由非台綜大系統的學者審查,第二階段口頭報告則由台綜大系統四校研發長,萌芽計畫主持人和第一段審查的專家學者共同審查,過程相當嚴謹慎重;並且由台綜大系統總校長朱經武帶領成大、中山、中興、中正等4所學校校長親自頒獎。
獲得傑出獎的中興大學宋振銘副教授獲獎的研究成果是「多元殼核複合奈米線之合成與多樣化應用」, 他研發特長殼核奈米線的合成方法,這種方法可用在不同軟硬基材上製備多種金屬(Au、Ag、Cu、Pt等)與氧化物(Cu2O、TiO2、CeO2等)組合之metal/metal以及metal/oxide直立殼核奈米線,兼具低工序、低成本、材料多樣性,製程環保等諸多優點。
而合成之後的多元殼核奈米線,用途也很廣,可應用於燃料電池觸媒電極、光觸媒、氣體偵測器以及奈米光電元件等,值得一提的是,本創新製程部份關鍵技術在2011年已經獲得台灣與美國發明專利,可望持續擴大智產佈局,提供國內相關產業技術自主化之最佳支援,在工業推廣上有其優勢。
獲優等獎的成大材料系呂國彰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題是「應用於高可靠度奈米元件之內連線材料其成長與特性之研究」,他的研究集中在奈米矽化物應用於奈米元件及鍍鈀銅線製程之研究,作品涵蓋矽奈米線與金屬奈米線之間、金屬奈米點與矽奈米線之間、金屬電極與矽奈米線之間之化學反應及其所合成之矽化物奈米結構與特性之比較與分析。
其中,點接觸化學反應擁有獨特的反應機制並能生成原子級平整的介面,備受各界矚目。此外,該研究利用矽與鎳奈米線之點接觸化學反應,成功製備出矽化物/矽晶/矽化物奈米異質結構,其中矽的間隙長度能被控制到2 nm,並展現12 % 的高度應變。此應變隨著矽長度的減少而增加且能加以控制。因此,遠超過傳統圖案化製程的限制。這個能被控制的矽晶有潛力作為以矽為基礎的電晶體的閘極,預計可促成世界上最小電晶體之誕生,並對電子元件的效能帶來深遠影響。
成大資工系副教授何宗易則以「極大型數位微流體生物晶片之電腦輔助設計自動化」為題,則展現他在微流體生物晶片上的傑出成就,何宗易副教授才獲得2012年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他設計的微流體生物晶片設計自動化工具只需要數十台高效能運算伺服器及數十位高階程式設計人才即可開發,他所開發的工具已順利幫助美國北卡羅來州Advanced Liquid Logic Inc公司製造出檢查新生兒血友病之生物晶片,並已經在美國波士頓醫院和伊利諾醫院使用,並且將與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國際共同合作開發之數位微流體生物晶片平台,發展多感測目標、低耗能、低成本之DNA檢測平台,將針對敗血症檢測,提供一個具有前瞻性、可模組化、價格低廉的居家檢測系統。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