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生態、綠能發展的衝突與可能 成大王筱雯教授獲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Global Grant

成大王筱雯教授獲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Global Grant
成大王筱雯教授獲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Global Grant
成大王筱雯教授獲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Global Grant
成大王筱雯教授獲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Global Grant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與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帶領研究團隊長期投入於探討環境永續發展的研究,近來政府欲以廢曬鹽灘發展太陽光電所造成與濕地生態的衝突,團隊探索出未被發現的雙贏可能性,其觀點與見解,得到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國家地理學會)肯定,成為2017年其Global Grants得主之一,為臺灣至今少見得到此榮譽的團隊。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國家地理學會),為美國非營利科學與教育組織,對於探索國際性地理環境相關議題的態度積極,更舉辦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s Global Grants,指標性地引領推動探討與解決全球面臨的關鍵議題。

王筱雯副教授表示,獲得Global Grants後研究團隊將持續至少18個月的相關影像、文字紀錄,預定於2018年7月提出完整的報告,並提交國家地理學會。這些資料將成為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及國家地理頻道的報導素材,有機會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於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綠色能源之間的經驗與努力。

為降低溫室效應,現全球皆積極發展綠色能源,臺灣政府也訂立「2025非核家園」目標,大力發展再生能源,預訂在2025年臺灣20%能源應將來自於綠能。為此,經濟部能源局規劃,要將公有閒置的廢曬鹽灘地列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的場址,鎖定臺南、嘉義地區約770公頃面積,就此導出破壞濕地生態、摧毀重要野生鳥(如黑面琶鷺)棲息地的問題。

王筱雯副教授研究團隊近5、6年來因致力於臺南、嘉義沿海一帶的環境永續發展研究,深知濕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更觀察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可提供人類活動福祉的價值未被理解,這與同等重要的綠色能源發展相抗,化解之道有待開發。

目前,研究團隊已設立一套集結政府、社區、學術三方共同參與的研究計畫,透過在地觀察、訪談,以及地方座談等,讓當地居民瞭解濕地的在地價值(保育生態、減輕水患,發展特有產業提振經濟等等);並同時透過現地調查與實驗、數值模式應用、量化論述等客觀資料,與社區建立信賴關係。

此外,該研究團隊也不斷地在與政府部門溝通、協助公部門瞭解,將廢曬鹽灘地列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場址,於濕地生態所帶來的衝擊。

該研究團隊強調,濕地保育與開發不是對立;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情況下,該環境同時可被開發。以現今的科技、技術與工法,是有機會讓地面型太陽光電場址的設置對水患防範、生態資源等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保留濕地,並發展太陽光電,該研究團隊也提出不少替代場址的想法,包括:鼓勵住家或工廠善用屋頂面積發展太陽光電;於水域設置漂浮式太陽能板;並與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共同提議創建太陽能光電塔,將原本平面的太陽能板立體化,架設於魚塭或農田。另外,該研究團隊也考慮運用臺鐵、高鐵沿線的上方空間,或可將其發展成為太陽光電的場址。

王筱雯副教授坦言,對於創建太陽能光電塔、運用鐵道上方空間發展太陽光電,乍聽之下很多人覺得不實際、不可行。但細想,其他科技發展也總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被斥不可能,總需經過不斷努力才終於實現。研究團隊希望,在現已預設的太陽能光電場址外,發見各種未知的場址與可能性。

王筱雯副教授表示,該研究團隊在臺南、嘉義沿海所做的環境永續發展研究,所探討的議題很有意義,並具故事性與前瞻性。此項研究於去年(2016年)12月向國家地理學會提出申請,希望有機會藉此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在環境永續發展上的用心,很高興研究團隊的觀點、論述得到肯定。

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1888年在美國創立的非營利科學與教育組織。該學會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國家地理雜誌與國家地理頻道,除了出版雜誌推廣地理知識與資訊外,國家地理學會也熱衷於贊助一些國際上的地理探索與調查活動。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