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鯨豚中心 全力復原製作台灣首件藍鯨標本

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現正進行台灣有紀錄以來首見、全世界最大型生物藍鯨的骨架清洗與去腐保存工作。這隻藍鯨死亡多時,隨海洋漂流,2020年1月擱淺在台東海灘。經運回成大解剖後發現頭骨粉碎嚴重,而且該藍鯨屬於少年鯨,軟骨較多、不易保存,要製作全骨架標本是一件浩大工程。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團隊將全力以赴,務必完成台灣第一個藍鯨標本。(台東60小時縮時攝影請點入)
 
藍鯨
 
台灣過去不曾有過藍鯨的相關紀錄
 
 
第一隻藍鯨死亡擱淺台灣
 
「過去台灣並無藍鯨被目擊或擱淺的記錄,雖然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南部有捕鯨船進出,根據資料記載1920-1938年期間,台灣周圍海域有14頭被捕獲的紀錄,但並沒有確切地記載捕獲地點。」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說,幾十年來,藍鯨都沒有在台灣周遭出現 的記錄。據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提供「臺灣的鯨豚」圖例,從體型最小的海豚、大至抹香鯨,多達近30種,其中沒有藍鯨。這次藍鯨擱淺事件,除了解死亡原因外,若能妥善保存全身骨頭,並製作成標本,對全世界藍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鯨魚骨標本
 
成大安南校區的抹香鯨標本
 
 
面對氣候變遷,海洋生態保育議題也備受關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已將藍鯨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科學家估計現存約5千隻至1萬5千隻之間,每發現違法捕撈或海灘擱淺事件,總引起動保團體與學界高度重視。
 
 
王浩文指出,依照解剖後所有的證據推論,該藍鯨不超過三歲。依已知的資料,藍鯨出生時身長就有7公尺,約7個月時身長可達15公尺,最大能達30公尺,學界研究藍鯨壽命最少有80-90歲,也有專家研究指出其壽命可達到110歲。
 
藍鯨實體研究任務艱困
 
成大鯨豚中心位於成大安南校區西南一隅,室內擺滿多年來處理的鯨骨,就連長達十多公尺的抹香鯨標本都以緊縮椎間盤方式存放著 。王浩文與退而不休的王建平教授有師生情緣,幸而有王建平老師全力支援,加上成大學生及多所大學的獸醫系與各界志工協助,讓這次台灣百年罕見的藍鯨運送、解剖順利完成,並將進一步分析研究死因,以及嘗試建置標本。
 
在台東
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左二)、成大退休教授王建平(右一)
 
 
王浩文強調,這是台灣近百年第一次有藍鯨擱淺的記錄,現在世界各國都想要有一隻真的藍鯨骨頭標本,目前展示藍鯨實體骨頭標本的國家不多,就他所知的有加拿大、美國、英國。如果這隻藍鯨未來展出,成大將是台灣第一個展示藍鯨標本的地方。目前師徒仍持續合作,為此重責大任而努力。
 
談及處理藍鯨過程,王浩文感慨「這隻鯨實在餓太久了。」他說:體內所有內臟都爛掉,肌肉也都化成血水,雖嘗試從食道、胃和腸道的殘骸找食物的痕跡,但都找不到任何食物的殘留;而且皮下脂肪層很薄,因此合理推論牠應該有很長時間無法進食。
 
許多民眾及政府官員會好奇詢問,為何鯨魚死了還要處理?王浩文指出,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問題,其實可以從死亡的個體找出死亡原因,去分析 每隻鯨豚為什麼死亡,前幾天他到麥寮港口處理一隻已死的偽虎鯨,很可能就與老化有關,因為牙齒已經磨的非常平了,且脂肪層變薄,可推測身體非常虛弱,沒有捕食能力。
 
解說
 
王浩文解說對鯨豚的研究
 
流刺網纏繞瓶鼻海豚
 
鯨豚死亡的另一原因,王浩文以日前到彰濱工業區處理一隻瓶鼻海豚的例子為見證,「牠身上有流刺網的漁網纏繞,死亡是不是跟流刺網的纏繞有關,就必須去證明及發現其原因,該隻海豚估計死亡三個星期以上,很多證據都消失了。解剖後胃是空的,代表死亡前已經有一段時間未進食,且皮下脂肪層也比較薄;一般海豚被漁網纏繞可能因為掙脫,有可能會嗆水,但這隻海豚沒有這個情況,沒有嗆水又被漁網纏繞,那牠死亡和漁網纏繞有沒有直接關係?」也有必要進一步去分析。
 
 
王浩文說,「這次台東長濱擱淺藍鯨,很難過的發現其嘴上纏繞著漁網,而藍鯨進食方式是張嘴灌進大量海水至下巴,再閉起嘴靠腹部彈性縮回同時擠出海水,鯨鬚板會將小魚小蝦卡住,若無法正常張開即影響進食。」現在收集到的資料,知道這漁網是屬於某種捕漁法使用的漁具,但屬於哪一類的漁具還要送請專家分析。不過,至少可判斷跟漁業行為有關,而流刺網該不該禁一直有討論,全世界已開始反思友善漁具及友善漁業行為,聯合國永續目標十七項裡第十四項也提到重視海洋保護,這些都讓他深感責任重大,應努力還原與了解藍鯨死亡擱淺事件的原貌,看能否從這些證據上找到可以反過來提醒人類的事情。(撰文、攝影/陳正一、圖片/王浩文提供)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