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磊晶技術10年 成大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創新研究 全球都驚豔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楊展其,獲得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第八屆年輕學者創新獎、徐有庠科技論文獎,現年33歲的他,去年以突破記憶體傳統儲存方式,開發出以光控制多重記憶組態、不需要傳統電路的關鍵技術,突破全球的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讓人驚艷!

 

身形瘦高的楊展其置身在大學生之間,說是大學生也毫不違和,但當他認真鑽進研究世界,一栽進去便廢寢忘食;交通大學材料系一路讀到交通大學材料所,再到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做研究,他研究專長領域為多鐵材料、雷射分子束磊晶、複雜性氧化物、量子材料與材料物理等,從2009年博士班鑽進雷射分子束磊晶領域,到去年端出傲視全球成果,足足走了10年的歷程。

 

楊展其

楊展其副教授獲傑出人 才發展基金會年輕學者創新獎

從材料跨足物理,楊展其始終走在他喜歡摸索的道路上,在大學之前,成為一名專職教授就是他所憧憬的職業之一,另一個則是醫生,但大學聯考差3分跟醫學系失之交臂,雖然可以填上牙醫系,但他受限於先天頸椎問題,無法勝任牙醫而捨棄,「一般人有彎度,但我的頸椎偏直容易壓迫神經,只要低頭看書三分鐘,脖子就很痛,高中時期還常常因此要去打針緩解。」

 

他說,從小志願想當醫生、教授,多少與小時候家境不寬裕有關,高中畢業的父親任職於中山科學研究院擔任技術員,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兼做家庭代工,父母養三個小孩非常辛苦,「想成為醫生跟教授也是希望即使沒有賺很多錢,也能夠被看得起,這是對爸媽最好的回報。」

 

雖受限於先天條件無法成為醫生,但他在「材料」這門領域發掘到更大的樂趣,「我本身對材料科學與基礎物理就蠻有興趣的,而且不是只想要做參數調整或改善材料特性,我是想從最微小的原子層面,去改變材料,或創造、合成全新的材料。」從小喜歡手做、摸索的他,在大學時代多方汲取知識、累積經驗,但真正奠定他志向的則是博士班指導老師朱英豪。

 

「朱英豪老師影響我最大,他是台灣唯一連續4屆(8年)的高引用學者,而我是他的第一個博士班學生,他讓我了解做學問、做研究與教育的意義。」楊展其與研究團隊開發出光控多位元記憶組態關鍵技術,並以多鐵性材料「鐵酸鉍」和獨步的光控技術,成功以非接觸式且無需電路的光控方式來儲存資料,研究獲國際肯定。

 

楊展其說,目前的記憶體讀取和寫入資訊,都必須透過電壓來改變材料狀態,團隊提出關鍵光控技術,以光照方式存取資料,不需要複雜電路設計,還可同時調控多位元記憶狀態,可以大幅縮小記憶體體積,提升儲存效益,使材料未來有機會可以導入量子儲存、量子通訊領域。他說,這個研究最大意義在於,當人們有能力從原子階層就開始設計並調控材料的晶體結構與物理特性時,就能創造更多新的可能性,也能藉此告訴所有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台灣儘管不大,但也能夠利用先天的優勢與極佳的創意,引領新世代關鍵材料與技術的開發。

 

他也提到,這項研究是以成大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也得到與友好的德國與美國研究夥伴支持。此外,臺灣同步輻射中心也提供研究人員獨特的同步光源研究平台,讓有需要的科學家都可以申請使用。他特別感謝成大與科技部大力支持建立最先進的雷射分子束磊晶平台,尤其是成大校方大力支持,草創初期便投入大量資源以行動支持,才能成立一個造價破千萬的高階平台,完成後續研究。

 

他說,以一個新人來說,很難在前幾年就拿到這樣的經費做這件事,但在成大系統下,有能力的青年學者只要有潛力,成大就願意投注資源。另外,他也感謝科技部的愛因斯坦培植計畫,這是一個專門針對32歲以下年輕人的培植計畫(現已改為35歲以下可申請),因為當初買機台就沒有錢了,多虧這個計畫,讓團隊買完機台後,還有經費持續讓相關研究計劃得以推動。

 

「系上有一種團結的氣氛,彼此奧援幫忙、而不是孤軍奮戰。」楊展其說,好好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是他的理念,尤其,一個新人教授最大難關在於必須發表很多文章、追求升等,但他自己反其道而行,第一篇文章是在實驗室運作三年後才發表,這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但他堅信,好好把事做好,才能有影響力。

 

來成大之前,他有機會留在美國,但他沒有;在成大教書研究這些年也屢次面臨大陸高薪挖角,楊展其清楚大學教育的價值真諦,他說,對於未來仍充滿期待,期待能把自己的本分做得更好,心無旁騖,除了持續專注研究,最重要的是希望學生可以學到相對應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影響這個世界,「當初,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我的。」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