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怡婷 圖/陳宏瑞攝、社科院提供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受邀到成大演講,唐鳳在現場透過線上互動系統「Slido」與台下觀眾互動。請觀眾提問並投票決定演講議題。唐鳳幽默且據理地分享自己的腦波控制要訣、社會科學之必要以及自媒體的未來發展,不僅拉近講者與觀眾的距離,也切中觀眾最想了解的議題並解答疑問。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受邀到成大演講
唐鳳接受成大社科院的邀請,12月25日下午擔任社會創新發展與政策系列講座第三場的主講人。成大校長蘇慧貞歡迎唐鳳透過全新的角度,引領成大師生跳脫科系思考限制,了解社會創新的多元面貌,並感受成大在教育推廣上持續不斷的創新與發展。
唐鳳透過全新的角度,引領成大師生跳脫科系思考限制
現場觀眾關注唐鳳如何控制腦波?唐鳳大方分享兩大要訣,第一就是每天都要睡滿八個小時,透過睡眠將白天的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充分沉澱、吸收;第二就是善用筆或鍵盤與3C產品溝通。因為多了筆或鍵盤這些媒介,唐鳳覺得自己與3C產品彷彿沒有直接的「腦波連線」,一放下媒介就能完整的做回自己。唐鳳也風趣地說,其實她並沒有控制別人腦波的超能力!
有學生問,社科院對於社會的必要存在價值。唐鳳說,談到科技,很多人會想到自然科學、產業技術,然而社會科學也是一門重要的科學,應用這門技術,組織起分散式帳本、投票機制,甚至民主本身都是一門科學,如果沒有這部分的研究,就如同飛機缺少右翼、小孩拿著強大的武器,無法翱翔天際、據實發揮能力。
提到自媒體的發展,唐鳳認為,現在頻寬網路、地域、設備的門檻越來越低,在台灣討論的已經不是「媒體識讀」而是「媒體素養」,大家不光是「看」媒體,而是都有自行產製媒體的能力,每個人都是自媒體。
唐鳳也提到,現階段有越來越多自媒體的產製過程,是由大家一起來決定要報導什麼、一起提供報導素材,像是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公民科技(civic tech)的概念。如聯合國17項人權發展目標裡第17.6項所說,靠著數位的方式,去確保大家可以更相信彼此,有公信力的資料更容易累積。
成大社科院長蕭富仁分享社科院的創新教學發展
成大社科院長蕭富仁分享成大社科院的創新教學發展。他指出,社科院在2019年透過教育部計畫,將四系一所(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心理系、教育研究所)整合成四大學群(環境與變遷因應策略學群、法律與大數據學群、民意與公民領導學群、心理與教育科技之應用學群)。打破科系分界,設計不分系學群課程,運用科技數據、客觀分析時事與生活之間的關連,強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避免一窩蜂的議題盲從。蕭富仁說,社科院期望透過科技分析資料數據,培養學生對於資料的敏銳度,結合創意、組織力及以人為本的執行力,培育出具有社會關懷以及社會責任使命感的國家發展政策制度規畫師,對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