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姿佑 圖/成大研發處
老師、學生無法面對面在校園上課,改變原有教學模式與師生互動。成大有不少課程迅速調整學習成果表現方式,紛紛推出線上期末成果展、線上畢業展、線上論文口試直播等,致力維持學習不中斷。
實體與線上的混合教學模式成為新常態,成大「X世代之跨域探索與實踐」課群曾舉辦「偏鄉長者服務」成果線上發表會,由成大15位教授及助教團隊,帶領40位成大各系學生,以Webex線上會議軟體進行。團隊合作優於單打獨鬥,課群協力單位左鎮公館社區年輕代表表示,成大同學因課程而跟左鎮長輩有互動,期末成果發表受疫請影響,但仍透過線上持續延伸跟左鎮的未來連結,十分感動。
整合「跨域服務之敘事與增能」、「世代共創AI科技體適能」、「整合醫療實證科學」、「全球化與人文關懷」及「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5門課程,成大「X世代之跨域探索與實踐」課群以實體踏查、方案設計自主學習、線上展演等多元教學模式進行。
成大醫學院生理所副教授黃阿敏表示,課群以5種社交媒體展現學生增能與敘事能力。包含:學習成果海報置於Google雲端提供課群同學分享;拍成3到8分鐘短片上傳YouTube,讓更多人看見偏鄉需求;同時以Line通訊軟體持續與學生溝通確保品質,並透過Webex線上會議形式,邀請協力單位共同參與討論與分享。以及採用Moodle數位學習平台作為課程影片閱覽與個人作業回饋的平台。
成大醫學院生理所副教授蔡美玲老師表示,根據聯合國「優質教育(SDG4)」、「減少不平等(SDG10)」、「健康與福祉(SDG3)」、「永續城鄉(SDG11)」4個永續發展目標,成大「X世代之跨域探索與實踐」課群設計3個工作坊與多元的社會實踐方案,並藉由線上互動,多元方式評估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例如:納入「設計思考與服務科學」、「自我探索」、與「領導力」工作坊,提升學生自我探索與實踐的動機,深化服務學習內涵,優化教育。以同理心服務偏鄉弱勢族群,提升學生偏鄉資源分配不公之意識,推動城鄉永續。協助在地長者增能,強化其健康識能,提升自我健康意識。與在地社區工作者及居民梳理聚落建築及生活發展變遷,挖掘在地特色,開發新型態深度旅行及新移居生活,為社區注入新行動。
過去臺灣教師訓練過程較少線上教學的探討。臺灣立法院法制局統計報告指出,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將成為常態教學模式之一,提醒政府應持續提供支援,幫助教師更有效益的進行線上教學活動,並留意線上教學帶來的數位落差。
操作線上會議室軟體、打光、線上白板、簡報、怎麼點名、作業如何進行、期末測驗要考什麼等,教學不再只是一本書走進教室,單憑親身經歷臨場發揮就可以,從網路設備、教材與教學方法設計、班級經營等,線上教學讓教師從專業知識傳播者,轉換為科技新知學習者。
部分老師分享,因應疫情採取線上教學,教師面臨行政、教學、研究的多重考驗。例如各種線上表單需要製作、填寫與彙整、教學影片怎麼錄製、如何轉檔、上傳、並備份,或是需要在短時間內把線上化相關的電腦科技新知現學現用等,從前置作業、操作過程到教學評量、課程結案呈現等都與先前很不一樣,對比過去教學助理幫忙點名、追蹤作業繳交以及成績登錄等,此刻更需要專門且單一課程專屬的教學助理提供協助。
為協助教師進行課程錄播非同步遠距或同步遠距課程,成大教務處自108學年第二學期推出數位教學助理儲備計畫,內容包含培訓並檢核拍攝、軟體使用、平台操作能力後成為儲備TA,若教師一有課程需求,將立即優先自「儲備數位TA人才資料庫」媒合配對,實際投入協助教師進行遠距教學。
因應線上教學、遠距授課,成功大學教務處準備線上同步或非同步教學配套措施懶人包,設有防疫線上課程應變方案專區,整合預錄影片、線上互動、線上多元評量系統、線上學習路播工具說明影片、錄製硬體借用等線上教學資源。線上考試參考方案專區則以中文、英文分別提供教學影片、操作手冊,詳列線上考場、線上測驗2種模式的各種具體執行細節,提供老師選擇參考。
成大9月15日開學將展開線上教學演練。成大於上學期曾舉辦線上課程教學說明會直播,分別對各種視訊軟體提供老師具體的使用建議。說明會中,從分析FB直播利弊、google meet如何使用、介紹學校添購Microsoft Teams軟體、以及Webex線上會議室軟體等,透過豐富的線上資源希望幫助教師充實教學方法與技能,共同適應迅速變化的教學現場,迎接疫情挑戰,開啟教學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