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屏東縣的林邊鄉永樂村,家族世代務農,父母皆是種植蓮霧的果農,廖培真的成長過程與英文、文學一點也沾不上邊,反而因為家人曾被詐騙而立志為弱勢發聲,期待高中畢業後進入台大法律系就讀。
大一時廖培真在「文學作品導讀」課程首度接觸英文詩與短篇小說,開啟了對於異文化的認識與感動,大二起她便大幅選修文學類課程,透過老師的引導,閱讀美國非洲裔女性作家 Toni Morrison 等不同作家的作品,從英文文學中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族裔的故事。
之後廖培真進入印第安納大學 Bloomington 校區就讀,取得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一面在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擔任專案教師,一面在台大外國語文學系攻讀博士。當時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李有成在台大兼課,廖培真在其課程中接觸到當代英文小說描繪的九一一事件,引發了高度興趣,便以此為博士論文主題,接受恩師李有成的指導。
取得台大外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後,廖培真於2010年起在成大外國語文學系授課,立即接收到系上滿滿的溫暖,例如張淑麗與陳昭芳兩位前輩老師的無私傳承,包括分享科技部的計畫內容、歡迎隨時觀課,讓身為新進老師的她無限感動。
在研究領域上,廖培真聚焦於後九一一、離散與弱勢族裔小說等三個相互呼應的議題,並長期深耕當代巴基斯坦英文小說研究。目前她已出版兩本著作,第一本著作 ‘Post’-9/11 South Asian Diasporic Fiction 係延伸博士論文的主題,深入探討後九一一南亞離散小說,第二本著作 Post-9/11 Historical Fiction and Alternate History Fiction 則剖析後九一一歷史小說與架空歷史小說。在科技部人文社會專書寫作計畫支持下,目前她正進行第三本著作,將關懷視角拉回亞洲,聚焦於從亞洲到亞洲、星馬華僑筆下的離散小說,也探討中國、印度等亞洲崛起新勢力。
談起對於南亞、巴基斯坦主題的研究興趣,廖培真仍舊延續關懷弱勢的胸懷,「與歐美相較,南亞為弱勢,與南亞大國印度相較,巴基斯坦更是弱勢中的弱勢。」九一一之後,世界開始對於穆斯林充滿好奇,巴基斯坦擁有穆斯林信仰、屬於弱勢中的弱勢,再加上曾被英國殖民延續的英語優勢,促成巴基斯坦作家迅速竄起,他們筆下的內容也成為世人了解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窗口。
身為一個非白人、非南亞人的黃種人,她在南亞主題的國際研討會經常是場內唯一的非南亞人,曾經覺得自己裡外不是人,也曾自我懷疑,最終她發現了自己的獨特,「正是因為非白人、非南亞人,更能看到他們看不到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