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乘論壇】2050淨零轉型 永續發展落實生活日常

 文/陳意安 圖/成功大學研發處
 
458495641
 

成大 90 週年「深耕在地 X 連結國際」雙乘論壇的壓軸講座,邀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張嘉修,以及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攜手探討「永續發展」議題和實踐「淨零」的可能。

 

今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明確宣示「2050 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此後,各產業都紛紛傳出響應政策的未來規劃,台積電更直接帶著 1500 家供應商做出「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的承諾,並在接下來的每一年要減少 1 千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台北市一年的碳排放量。

 

節能減碳 全民共同落實

 

成大永續環境實驗所所長黃良銘為講座引言,提及台灣從早期連垃圾都處理不好,還曾出現跨縣市的「垃圾大戰」,到後來有「環境影響評估」、「源頭管理」概念,加諸循環經濟、再生能源、聯合國 SDGs 17 項目標的實踐,不僅成大做了許多努力,台灣也在環境永續的議題上持續關注、持續進步。

 

1541465
成大永續環境實驗所所長黃良銘

 

「作為一個公民,這些議題其實離我們不遠。」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指出,現今面對環境永續議題和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會看到許多衝突與爭議,今年 12 月即將登場的公投也包含能源轉型。以空汙為例,杜文苓說明排放廢氣會增加環境成本,但要企業自主控制的話卻會提高生產成本,兩相權衡的討論一直在進行,也陸續有成效達成。「但若有公民不明就裡,讓方向錯誤的輿論導致不正確的策略,將會引發更多問題。」

 

身兼創新民主中心主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的杜文苓,藉由舉辦「看得見,聽得懂,能參與的嶄新工作坊」,將公民科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以及法律等面向的思考帶入社區,讓不同立場、不同專業的利害關係人對話,以共同設計、共同生產、共同傳遞的方式,發展密集公眾溝通計畫,促使人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改善與政府機關的溝通方式。

 

485485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

 

杜文苓指出,公民意識的提升對於永續發展極為重要,落實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節能減碳的目標才有機會達成。杜文苓偕同各領域的專家,將複雜高深的科技知識及牽涉層面廣泛的政策現況,轉譯成一般人都能聽得懂的內容,讓公共溝通更加順暢,也促成減碳目標的落實。

 

微藻固碳 最夯的循環經濟

 

成功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張嘉修分享政府為了達成 2050 淨零排放,成立「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小組」,包含「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負碳技術」4 大主軸工作圈。張嘉修教授藉著長期耕耘微藻研究的實務經驗,投入「負碳技術工作圈」以及「去碳能源工作圈」中的生質能部份。

 

張嘉修向聽眾展示成大安南校區的養殖場,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學界微藻養殖示範模場,占地千坪,其中 300 噸的養藻池已經達到商業規模。此外,張嘉修也帶領成大學術團隊與畜牧業、鋼鐵業、養殖業業者合作:與中央畜牧場合作,共同在屏東麟洛鄉打造 2000 噸的新型態微生物廢水處理系統,利用藻類固氮與固碳的天性,解決廢水汙染;與中鋼合作,將製鋼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引到養藻空間,直接降低碳排放,也能培養藻類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與台灣糖業協會、李長榮化工合作,開發結合太陽能發電設備的藻菌養蝦平台,打造「蝦電共生」的生態經濟。

 

5981561
成功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張嘉修

 

張嘉修表示,透過工業廢棄物培養出來的藻類除了做成健康食品或化妝品,更能用來提煉生質能源燃料、製造動物水產的飼料、植物的肥料與保健藥物等,形成商機無限的循環經濟。期待未來這項循環經濟技術能工業化,落實在環境中,並結合太陽能與 AI 科技,讓智慧養殖與智慧農業擴大應用。

 

跨域協作 致力環境共好

 

在與公、私部門合作的過程中,張嘉修體會到跨域的重要。張嘉修表示,從 2008 年參與國家能源計畫至今,團隊越來越龐大,從一開始技術面與環工系、生物系合作,到後來向業界推廣時遇到不少阻礙,並開始與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界的專業人士合作,跨領域面相越來越廣,也深刻理解第三方溝通團體的重要性。杜文苓也補充,環境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技術可以解決,而是需要跨域協作以及公民集體想改變的意識,才能促進社會轉型。「這也是科技民主化必然的趨勢。」杜文苓說,在民主的社會中,發言權勢必不能掌握在某一部分的人手上,若大家能一起認識科學、參與科學,將是增進民主社會品質的一大助力。

 

從實踐永續論及公民參與,成大化工系教授張嘉修從化工領域出發,應用生物技術與再生能源,實踐碳中和;政大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則致力公共行政,引領民眾關注環境議題、向政府發聲。兩位講者皆以自身為例,分享為自然環境盡一份力的過程。當天活動亦透過成大官方粉絲專頁直播,擴展雙乘論壇的共好精神。

 

45818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