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大博物館、翁藍莉 圖/成大博物館、翁進忠
第二屆成大博物館校史書寫工作坊 14 日順利舉辦
由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主辦、台灣歷史學會、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高教深耕全校型臺灣學計畫協辦的「第二屆成大博物館校史書寫工作坊」14 日在光復校區管理學院B1演講廳舉行。本屆主題「百花齊放的校史」乃延續首屆(2022年)以「典藏大學」的核心概念、探索各校校史的特色與精神下,進一步聚焦在時間與空間的遞嬗下,各校的誕生、沿革與發展。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希望透過本次複合式的活動形式,提供各校校史工作者對於校史的蒐藏研究與活化有新的想像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兼博物館館長致詞表示,很榮幸邀請出生於安平的灣生-島津幸生先生再訪成大並擔任專題演講主講人。島津幸生於 2016 年將其祖父島津秀太郎任職安平區長期間收藏的 2 件安平壺捐贈給成大博物館典藏,後因疫情緣故未能再訪臺南。本次活動也邀請安平文史工作者林錫田先生進行前導講座和對談、借展同為府城城牆周邊學校的臺南一中圖書館館藏之 3 件安平壺一同展出。由於各校館藏與校史書寫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希望透過本次複合式的活動形式,提供各校校史工作者對於校史的蒐藏研究與活化有新的想像。吳助理副校長進一步表示,成大博物館已規劃活動將以「一年校史書寫工作坊、一年校史與機構史研討會」的模式持續辦理,邁向成大 百年,並祝福各校「百花齊放」。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致贈感謝狀給文史工作者島津幸生(左一)及林錫田(右一)
本屆工作坊上午以島津幸生之專題演講「台南的安平壺」為核心展開,島津先生贈送各位學員手工特製講義,說明祖父島津秀太郎、父親島津夫美麿及島津幸生等在安平的經驗,以及島津幸生的日臺交流回顧、捐贈安平壺之過程。博物館另邀請安平文史工作者林錫田先生進行前導講座,結合謝啟文先生提供之島津家族史料,以及本身對安平壺的研究資料,為與會來賓開啟對於島津與安平壺的認識。專題講座結束後,吳助理副校長致贈島津幸生與林錫田感謝狀,感念二位對於本次活動的支持與協助,更感激島津先生對博物館的掛念和肯定。
第二場各校分享交流(左起成大校史組李柏霖助理管理師、成大博物館蒐研組楊尹瑄組長、東吳大學校史研究指導委員會蔣武雄委員、成大博物館陳文松副館長)
下午則先由臺南一中圖書館謝承霖主任分享「臺南一中安平壺館藏與博物館學課程」,說明在大學以外的場域,如何帶領學生接觸校史和珍貴館藏,結合課程設計進行文物近用和活化。接著邀請成大博物館范棋崴博士後研究員向學員簡要分享博物館今年正在執行的高教深耕全校型臺灣學計畫內容-成大測量系重要文獻數位化工作,並挑選幾件文獻於微型展示中展出。博物館接著播放修繕紀錄片,蔡侑樺副研究員解說博物館自 2023 年修繕以來的作業與發現,提供與會者未來參考的案例與借鏡。首場校際交流由歷史學系陳恒安副教授主持,中興大學蔡宗憲副教授、高雄科技大學校史研究中心鄒佳樺專案經理、東華大學吳明達專門委員分享各自經驗,包含從日治時期的沿革誌、升格、併校又分家,或是三校合併等特殊案例。第二場由博物館蒐研組楊尹瑄組長擔任主持人,東吳大學校史研究指導委員會蔣武雄委員、成大博物館陳文松副館長及校史組李柏霖助理管理師主講,分享東吳在臺復校的歷史研究書寫與成大博物館在沿革誌中的新發現。
與會學員欣賞島津幸生捐贈安平壺及臺南一中借展安平壺
成大博物館指出,首屆成大博物館校史書寫工作坊在 2022 年舉辦時,由於是疫情時期,故以線上舉行,本次是第一次實體舉行,特別有意義。本屆活動延伸首屆以「典藏大學」為探討核心,尋找各校校史的特色與精神下,更聚焦在時間(戰前與戰後)與空間(城牆內與外)的遞嬗下,各校的誕生、沿革與發展。所謂的時間,大致分為3種類型-戰前設置並擁有日本時期沿革誌紀錄者、戰後設置或在臺復校者,以及非前兩者情形之新設立大學。在空間上,由於今(2024)年為「臺南400」,明(2025)年為府城「城牆300年」,成大作為臺南人文與城市發展研究重心,除了成大博物館提供藏品研究外,更結合周邊學校,共同討論城牆與校園的關係。
本屆校史書寫工作坊內容豐富,包含專題演講、各校分享及展覽的策劃。活動由文史工作者謝啟文、林錫田介紹日本千葉縣稻毛小學前校長、文史工作者島津幸生與成大博物館及安平的故事,接著由島津幸生針對台南的安平壺做專題講座,活動現場也有安平壺的微型展示及導覽。同時,中興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東華大學與東吳大學在此次的活動中也會分享各校的校史並與活動參加者交流,此外,成大博物館也介紹修繕的工作及進展。本次活動共計有 23 所學校與9間相關單位人員參與校史書寫工作坊,不論是在會場內或場外微型展示,都能看見講者們及與會學員們交換名片或互動,場面熱絡,活動於成大博物館陳文松副館長的結語致謝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