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慶慈 圖/新聞中心
成大首次舉辦校友有約,分享學校各面向的發展與成果
國立成功大學今年創校 94 週年,光陰歲月,見證學校蓬勃發展,也孕育出 22 萬名優秀校友。校友是成大最珍貴的資產,沈孟儒校長特地在 11 月 9 日舉辦首次校友有約活動,親率行政團隊分享學校近年來對學生支持、綠色校園、校園規劃、AI研發、國際合作等面向之作為與成果,期盼校友持續關注與支持母校,成為成大進步的堅實力量與永續榮景的後盾。
沈孟儒校長指出,成大的成功,校友是強大的支持
「成緣再聚.校友有約」下午 3:30 在光復校區成功廳舉行,沈孟儒校長開場感性地表示,成大的成功,最強最強之處就是校友強大的支持。他以近期與校友互動為例,包括成大全球校友總會理事長、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長期投入成大國際事務與校務推動;以及今年 4 位傑出校友彭信坤、馬大康、陳淑姿、盧鏡來,在學術、科技、國家財政與校務支持等領域持續為成大帶來力量。而這些校友只是龐大校友網絡的縮影,成大校友始終以實際行動回饋母校,共同推動成大向前邁進。
首任校長若槻道隆對學校許下「社會參與」與「培養具備冷靜頭腦、開闊心胸、手腳敏捷的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目標,以及學校任何進步,一定要貢獻給國家成長。94 年來成大在許多方面,皆扮演國家重要的學術支援與人才培育角色,這是我們的社會使命。成大的表現,讓台南市民對成大的好感度維持 88% 至 90%。成功大學如今已是很重要的學術品牌,不論是企業對學生的喜好度,校長間的互評或是醫療體系品質都名列前茅。國際學術地位過去 3 年的排名爬升協率是過去 8 年的 2 倍。
面對未來,沈孟儒校長提出三大發展方向,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品質,在專業的硬實力外還要培養人文與美感的軟實力,以及推動跨域課程、生命教育等,目標在培育具同理心,團隊合作的全方人才。2、迎接人工智慧時代與挑戰,包括建立數據庫、運算力、網路安全、智慧應用為核心的育教與研發架構等。3、奠定成大百年發展基礎,整合科研量能與產業鏈結,聚焦國家所面臨的能源、氣候韌性、資安、科技自主化等重大關鍵議題,持續成為臺灣重要的學術引擎。
隨後洪良宜學務長分享學務系統對學生的支持、吳建宏總務長簡介近兩年綠色校園成果、吳秉聲助理副校長說明校園整體規劃、謝孫源國際長校務分享 AI 研發、張始偉副校長就國際面向進行校務成果報告。
洪良宜學務長分享學務系統對學生的支持
學生事務處,讓支持成為力量
因應大一新鮮人適應與成長需求設置「新生支持辦公室」,並推出新生校園體驗任務等活動,協助其認識校內資源與掌握學習方向,順利融入大學新生活。校園安全與友善環境方面包括,夜間護送服務、性別友善廁所及校園安全中心服務。學生宿舍翻新與新增東寧宿舍,床位供需率達 95% 以上。對經濟不利的學生,提供生活費補助、安心就學方案、住宿補助與愛心餐盒計畫等。身心照護方面,自 113 年在沈校長支持下,增設夜間諮商與心理調適假等措施,輔導人力比達 1:886,優於部定標準 1:900。
校園活力充沛的成大有 179 個社團,今年沈校長大力推動「成大體育年」,94 校慶期間「混合大隊接力賽」,超過 1,600 名師生、80 支隊伍組隊參加,透過運動成大人彼此連結。面向未來,以職涯探索與跨域發展為核心,透過企業鏈結、校友分享、職涯系統與職場見習等,協助學生從校園接軌職場。
總務長吳建宏介紹成大四季光影
綠色校園 百榕相伴 成大四季光影
身為成大校友的吳建宏總務長介紹成大校園美化的成果。成大理工起家,早年植栽以樹木為主,放眼一片翠綠。成大是市民朋友喜愛的休閒活動場域,要將環境朝公園化發展,重新規劃校園樹種配置。陸續栽植不同時節開花的樹木,如冬天可欣賞台灣欒樹、秋天賞楓香、夏天鳳凰花等,呈現四季流轉。今年冬天,校園一樣會有聖誕樹景觀。
新增花木,學校也重視有歷史記憶的百年老樹的保育。去年邀請「攀樹師」及園藝團隊共同修剪知名的地標大榕樹,並透過教案向學生與市民說明修剪的必要性與方式,兼具專業與教育意義。今年 7 月颱風過後,大榕樹依然屹立健壯。總務長表示,成大希望校園像公園,所有人走進來者都能放慢腳步、欣賞美景、感到幸福。誠摰邀請校友回來四處走走,看見變得更美的校園。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簡介成大校園整體發展藍圖
成大以校園整體發展藍圖引領城市轉型與國家前瞻布局
身為建築系 84 級校友的吳秉聲助理副校長報告校園規劃。他強調,成大以「承載價值 驅動創新」為核心,推動校園整體發展規劃,打造引領城市轉型、推動國家發展的知識基地。成大創校以來即肩負南台灣近代產業人才培育使命。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時期以糖業、鹽業、機械、化學與土木領域為發展重心;94 年後迎來大南方新矽谷,以及以臺南沙崙為核心,與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科學、科技產業園區串聯而成的半導體 S 廊帶,成大將扮演核心中核心的角色,以科研量能、人才,校地布局與場域鏈結,回應國家建立與發展。
校本部:城成共榮─智能匯集人文軸帶,形塑人才運輸匯聚紐帶、建構人文藝術創意軸帶。配合 2026 年鐵路地下化完成,成大光復校區、臺南公園及站前周邊生活圈連結形成「人才運輸匯聚紐帶」。成大有藝術中心、成大博物館以及許多人文教學,也將形成具文化流動性的公共空間,成大藝文展演活動每年涵蓋展覽、講座及表演等近 50 場,超過 1 萬人次參與,深化城市美感教育與文化交流。
安南校區:生態方舟─永續環境 淨零轉型
安南校區鄰近台南科技工業區及台江國家公園,安南校區內有水工所、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安南校區以永續淨零為核心,未來規劃設立鯨豚及海洋生態教研中心、建置微型電網、生態滯洪池及稀有鳥類復育林,設置鯨豚及海洋生態教育中心,成為校內推動環境永續與氣候行動的重要基地。
歸仁校區─先進工程 科技實驗
歸仁校區著眼於「傳承 × 創新」,這裡有航太科技 實驗研究室、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南實驗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將整合先進工程、航太等技術,成為國家尖端產業鏈結與跨領域實驗場域,推動學研成果落地與科技人才深化培育。
沙崙園區─健康磐石 醫療照護 數位治理
沙崙園區,目標為發展智慧醫療健康照護聚落,建構創新數位治理服務系統。園區開發以醫院為起點,照顧地方需求,發展尖端特色醫療,規串聯南部高科技走廊,打造可因應平時與戰時需求之韌性醫療生態體系。
謝孫源國際長說明人工智慧策略與發展
人工智慧策略規劃與發展現況
AI 是現在進行式,國際長謝孫源表示,成大積極推動人工智慧策略發展,目標成為「AI 研發的傑出大學」,學校從資料庫建置、數位隱私、運算力、網路安全到教育推動,逐步形成完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並與各行政單位及學院共同落實智慧校園。
成大由計算機與網路中心統籌 AI 系統平台與資料治理,推動全校研究與教學者導入 AI 工具。成立「校務資訊暨數位治理工作小組」發展 AI 校務應用,包括:人事室智慧問答系統;國際處智慧檢索服務;教務處 AI 工具教學推廣;學務處校園導師 AI;總務處 AI 智慧校園。並舉辦「人工智慧與高教」相關論壇,推動師生 AI 能力全面提升。
教學方向,AI 工作具融入教學與研究的 AI 加成計畫、AI創新教學教室、生成式 AI 融入教案徵件等。研究面向強調「科學技術 × 人文關懷」,在永續跨域整合型計畫中,AI 研究占 31%;永續躍升計畫中 AI 研究占 42%。亮點成果包括:全球首創「人機互動判識機制(HAI)」,有效提升不實多媒體訊息辨識效率;巴金森氏症管理創新穿戴系統「QWalk」,結合 Wi-Fi 步態偵測與個人化多模態刺激,有助提升臨床行動能力控制。
成立 AI Service Center 與 AI Service Hub,串聯校內研究團隊、外部企業與新創夥伴,盤點企業 AI 化需求、協助技術導入與人才培育。同時與經濟部合作推動 AI 新秀人才培育計畫,培育具備實務應用能力的跨域 AI 人才,加速產業創新轉型。
張始偉副校長介紹成大國際化交流與競爭力等成果
促進學術交流 提升國際競爭力
張始偉副校長分享成大在國際聲譽、科研布局及國際教育合作上的最新成果,展現成大穩健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企圖與行動。成大近年積極鏈結國際知名大學與研究機構,深化國際多元合作,專注攻堅全球關鍵議題,帶動學術與人才培育能量全面提升。QS 世界大學排名穩健邁向 150名;跨領域科學排名科研投入指標台灣第一、全球第 43 名。世界大學影響力,於 2020 至 2024 年連續 5 年蟬聯台灣第一;《天下雜誌》2025 USR 大學公民調查,大學永續績效互評指標獲得公立一般大學組滿分,達成 2 連霸。《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國際化程度」台灣第一名。
穩健提升國際聲譽,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策略為,鏈結國際知名大學與機構,連結國內知名國際化企業優勢、深化國際多元實質合作。分三階段進行,1、強化 PI 對 PI 跨國合作,與國際頂尖學術機構合作比重大幅提升,帶動研究成果與人才交流。2、鏈結國際跨域團隊合作,與筑波大學、京都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 等校推動雙聯學位、合聘教師與產研共創。3、聚焦全球關鍵議題,厚植學術影響力。以研究創新、產學共榮為核心,推動成大與國內外知名企業之策略合作,攻堅關鍵議題,以及提升境外生職涯競爭力等。成大將持續深化國際布局、培育世界級人才,展現臺灣高教的國際影響力。
成功大學 1931 年創校,遍布海內外的優秀校友建立起綿密的校友網路,讓世界看見成大及國際影響力。成大在國內外共有 50 個校友會。最早的校友會是 1960 年成立的「成功大學香港校友會」,海外最具規模的是 1972 年設立的「馬來西亞留臺成功大學校友會」,該會每年協助母校招生。最新成立的校友會是 2024 年於美國德州設立的「大奧斯汀區成功大學校友會」。當國內外校友會邀請校長參加年會或活動,只要時間許可校長都會出席,若不克參與也會透過影像等方式表達致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