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心衰竭疾病者的新療法 成大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 技轉怡忠公司量產

ImgDesc
【台南訊】將學術理論應用在實務研究、並開發為商品造福人群,國立成功大學又跨出一大步。11日上午十一時國立成功大學資深執行副校長黃煌煇在成大雲平大樓四樓會議室與怡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陸鵬舉簽署「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技術移轉,把「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技術授權予怡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產品開發及量產。由於該輔助器之手術程序簡單、創口小、性能更優於國外產品且價格也較為低廉,極具市場競爭力。

成大資深執行副校長黃煌煇致詞表示,大學把研究成果技術轉移給產業界,無疑是希望帶動產業界的技術提昇,造福人類。在印象中,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的研發工作在1998年翁政義擔任校長時候開始,經過與材料系、醫學院跨院系的合作及同仁努力不懈,如今終於開花結果了,確實是一件令人值得慶幸的事。生物科技是21世紀所有的人最關注的課題,此次辦理人工心臟輔助器的技術移轉之過程,也有美國公司抱持高度期待希望成大可以將此一技術移轉到美國去,但是成大為照顧國內生物科技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幾經審慎討論與考量,最後決定移轉給怡忠生物科技公司,殷切期盼技術移轉之後,怡忠生物科技公司能夠把後端的產品開發做得更完美,並在最短期限內商品化,讓台灣及世界上的心臟病患可以獲得最好的醫療。

相當關心技轉的研究總中心主任楊瑞珍說,陸鵬舉教授本身是航空發動機的專家,他在各種動力引擎的發動系統裡,看到人類身體很多疾病是因受心臟之影響所產生,所以他把後半段的學術生涯,投入到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的研發,一路走來非常辛苦。心臟是人類的發動機,他把發動機的技術應用到人類的身體來,完全發揮學以致用。

代表怡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為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研發人的成大航太系教授陸鵬舉指出,剛開始接觸到人工心臟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過程是這麼不容易,絕不是我個人努力就可以達成的,還需很多貴人來相助,第一個貴人是黃副校長,當初心臟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時他付出許多關心,那個時候一切研究都從零開始,不過成大給我很多資源,然後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

他也說,剛剛楊主任講我的決心與毅力很堅定,事實上我每天都想放棄,每天都在想是不是該停下來,不要再浪費生命了,那是一段相當苦的煎熬,所幸沒有放棄。回首過去一路走過來備極艱辛,它是許多人一起犧牲與努力的結果。而今天的技轉簽約是另一個嶄新的開始,真正的挑戰也才要開始,今天有企業願意投資,現實告訴我們面對新的挑戰一定要做成功。

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為國立成功大學航太系陸鵬舉教授所率領的成大心室輔助器研發團隊,歷經十餘年努力而完成之新型機械循環輔助裝置,此一裝置在設計初期便設定:1、需適合東方人體型使用。2、需可早期介入以治療更多心衰病患。3、設計需簡單,以使植入手術便利迅速,術後復原期短。4、可靠度要高。5、價格需一般民眾可負擔,以照顧大多數病患所需等目標。目前,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的原型業已完成,並通過初步動物測試。

成大心室輔助器研發團隊從事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之研發,創下許多卓越研究成果,包括1、元件符合生物相容性。2、在仿生循環上進行為期三個月之體外耐久測試。3、活體動物實驗性能與可靠度測試並完成26天之存活試驗。4、低風險小創口心臟不停跳快速植入法等新的里程碑。

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係結合了順脈動與反脈動血液循環輔助特色,改善了市場上其他左心室輔助器大多數存在的缺點。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的手術程序簡單,創口小,且具有各種療效功能,如:收縮卸載、舒張灌流、被動心肌擴張限制以及增加心輸出量等等,均能巧妙且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再者,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可同時輔助左右心室,平衡輔助體循環與肺循環,克服其他機械輔助循環裝置長期以來因輔助左心而造成的右心衰竭問題。

此外,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具有「提前介入治療」、「架橋至復原」、以及「心不停跳手術」等創新觀念與技術,將可同步發展,並整合成為一個從中度至嚴重心衰竭疾病均可適用的新式療法。

目前,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已經具備商品化之條件,專利權亦已進入美國、歐盟、中國大陸、日本等多國實質審查階段。為能吸引業界投資,繼續產品精實與進行臨床前動物實驗。原成功大學心室輔助器研發團隊特依據行政院頒佈之「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相關辦法成立「怡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進駐成大創新育成中心以完成後續研發工作。

根據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每年造成了全球約一千六百七十萬人的死亡,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29.2%。而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則包括有:冠心(或缺血性)疾病、腦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心衰竭及風濕性心臟疾病等。心臟血管疾病不再只盛行於已開發國家,高達80%的心因性死亡人數發生在開發中及中低收入國家。根據預估,未來到2010年,心血管相關疾病更將延伸發展成為開發中國家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

以美國為例,心衰竭是大眾主要面臨的健康問題,每年佔用了龐大的國家整體健康照護資源。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07年的統計,在美國約有五百二十萬人受心衰竭所苦,每年更有大約五十萬人被診斷出患有心衰竭。在相較其它的各種治療方法中,心臟移植已成為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手段。然而,心臟移植法仍受到幾個因素的限制,如:長期免疫相關併發症、異體移植冠心疾病,以及最重要的是捐贈心臟的不足。美國估計每年捐心人數約穩定維持在2,000人左右,然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每年約有16,500個合乎移植標準的病人在等待換心。而台灣醫界亦推估,目前我國至少有四十至五十萬名心臟衰竭病人,每年平均雖有50例進行換心,不過同時在等待換心的人數高達數百人。而這些數據都還不包括術後不易恢復的六十五歲以上心衰竭病患。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亦將愈加嚴重。

機械輔助循環裝置,如:全人工心臟及心室輔助器已研發多年,希望能用以取代心臟移植在心衰竭末期病患的醫療角色。其中,左心室輔助器可提供心衰病患多種醫療功效,如架橋至移植、架橋至復原甚至是取代心臟移植成為另一種終站治療的選擇。然而,目前市面上多數機械循環輔助裝置都由西方國家所開發,其相關的設計考量皆以較為高大的西方人使用為出發點,產品尺寸過大,對於體型較小的東方人來說,增加了手術植入的困難度與失敗機率。其次,國外的產品在價格上亦相對地昂貴許多,平均每個約在新台幣三百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手術植入費用及後續恢復所需的花費,根據估計,整體花費將超過新台幣七百萬元,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很少有此經濟能力,確實無法照顧無力負擔的病患。而成大複合脈動雙心室輔助器問世之後,正好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980811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9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