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建築新人獎 成大最大贏家 建築系學生拿下七席 囊括新人獎前三名及四名佳作

ImgDesc
【台南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生在國內最具權威、建築人引以為最高榮耀的「國家建築金質獎」中表現最優,囊括新人獎前三名及四名佳作,成為「第十二屆國家建築金質獎-全國大學建築設計新人獎」最大贏家。成大建築系最近甫獲教育部選為建築教育改革示範系所,如今學生又在國家建築金質獎大放異彩,不愧是全國最優的建築系。

在國家建築金質獎-全國大學建築設計新人獎五名得獎者中,成大建築系學生囊括前三名,同時在十六名佳作名額,也拿下四席,獲獎數最多,建築系學生優異的表現,讓成大在頒獎典禮中成為最耀眼的學校。成大建築系系主任姚昭智表示,學生以更新穎的思維為創作元素,從生態、人文、科技、歷史、產業的角度創新建築設計的無限可能,充分反映出成功大學建築系學生人文素養、國際觀、社會關懷的內涵。

獲得新人獎的三位成大學生及其作品,分別是:建築研究所傅淑貞「綠種子-微型生態循環的設計策略」,指導老師建築系鄭泰昇副教授;建築所黃懋元「營建語言之書寫-以馬來民居為例」,指導老師建築系王明蘅教授、建築系趙宇晨「圳緣丰景-以圳做為一種營生社區的生活媒介」,指導老師建築系陳柏年助理教授。

傅淑貞設計的「綠種子-微型生態循環的設計策略」是為活化綠色生活,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在城市中提出以「綠種子」的行動,形成小單位面積的生態區塊,各區塊再串聯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進而影響整個都市面貌,創造互惠之綠色經濟價值。

「綠種子-微型生態循環的設計策略」是以現有都市現象進行分析與觀察,經由生態學的啟發,重新設計改變人類在都市生態學中的位階關係,使人類從消費者轉化為生產者,建立可使城市生態循環的設計策略。

具體的實行方式,是在不同「點線面 (點:住家,線:城市街道,面:開放空間) 」城市場域中置入「綠種子袋」、「綠種子燈」等機制,轉動城市生態形成「大中小 (大:城市街道,中:開放空間,小:住家) 」的循環體,達到廢棄物、人類、自然界、能量間的循環,進而使城市產生人文價值、社會價值或經濟價值。

所謂「綠種子袋」是將城市內豎立在街頭的廣告旗幟,透過設計重新再製成綠化城市之植物載體。每一個綠種子袋可以拉鏈串聯成為綠牆。軟性材質使綠種子袋具有高度靈活性,可以彎曲,可隨意拆下接合,能配合各種不同造形的建築外牆以及重覆使用等特性。可栽種植物、蔬菜等,達到淨化、美化與利用等多重效果。

「綠種子燈」則是賦予植栽生命訊息。利用植物介值PH產生的電,結合電子儀器,提供植物有無水分訊息或時間給人們,讓人更容易了解植物健康狀態。「綠種子燈」以亮燈為訊息,若人們忘了澆水,生物燈就不會亮。十分具有趣味性。

傅淑貞表示,在城市中,想要獲得更多的公園綠地並不容易,透過「綠種子袋」使用於室外牆面綠化、陽台綠化、屋頂綠化。種植美化環境又能逹到室內降溫一舉數得。安裝時不需複雜的施工鷹架,可裝於鐵皮屋的表層美化街景,增加綠意來提升城市整體的綠化量,逹到室內降溫、緩和都市熱島效應的功效。另外,利用綠種子袋、綠種子燈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循環,延伸至城市內的社區公園,可出租給社區民眾休閒種菜或國小綠色行動教育。

傅淑貞也說,看見許多失業媽媽都擁有很好的縫紉技術,但卻找不到工作。因此在設計「綠種子袋」時就構想以縫紉方式製作,如此一來不只將廢棄再利用、綠化城市還可提供失業婦女工作,創造社會公益經濟價值一舉數得,該設計已於世界各國申請專利。

黃懋元的「營建語言之書寫-以馬來民居為例」,主要是針對馬來傳統民居的營建語言,用新的思維、重新書寫,從生物演化、衍化的觀念,提出類型設計方法(Typological Design Method)與團塊(Patch)的設計觀念,並據此進行「馬來西亞新民居」的設計並進行聚落規劃。

本身是馬來西亞僑生的黃懋元,對馬來西亞傳統民居有獨特的情感,他搜集與閱讀馬來傳統民居案例約莫400餘件,精挑的75件案例深入分析研究,範圍遍及馬來半島的十個洲和兩個外島。所設計規劃的「馬來西亞新民居」與聚落,儘管形式多變,但傳統內涵猶在,希望賦予馬來民居舊曲新唱的機會,讓傳統得以延續。

黃懋元的設計概念是把馬來傳統民居視為一個空間的物種,從生物演化、衍化的角度進行審視。從傳統馬來民居的「構造」和「空間組織」中萃取其關鍵基因,經過類型設計手法的轉換作為創作元素,然後透過基因重組將傳統的深層語彙保留,最重視他提出嶄新的價值和空間體驗。

黃懋元對於馬來西亞新民居聚落的規劃,是以「團塊」的觀念進行對基地環境的縫補修復,開發一個約680戶的新型態社區村落,選址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柔佛州的古來市(Bandar Kulai)。古來市的基地恰好介於自然作物與住宅開發區之間,團塊溫和的縫補態度正是基地所需要的。黃懋元說,「團塊」的觀念,其實就像是舊衣服上的補丁,將破損的地方進行縫合修補,銜接邊緣與邊緣,企圖於以還原。

黃懋元也指出,規劃選址的古來市目前已有土方作業,沿著外圍道路約五公里可到達馬來西亞國內的士乃機場(Senai Airport),西北邊是一大片的丘林地,是經濟作物-油棕(Kelapa Sawit)的產地,西南方則是已開發的大型住宅區域。這基地乃是馬來西亞有個名為「依斯干達走廊」(Iskandar Corridor)的大型都市開發整頓計劃 (意在2025年之前把南部城市推向一流都市)裡頭五項節點之ㄧ。他所提出的設計方案,期許在大型都市建設的過度開發之下,予以住宅區域與自然作物丘林地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發展。

另一位新人獎得主是趙宇晨,他的作品「圳緣丰景-以圳做為一種營生社區的生活媒介」。趙宇晨選定「美濃」為設計標的,著眼於美濃古名為瀰濃,為水氣濃厚的意思,是南台灣的水鄉。過去以農業灌溉為目的的水圳,廣布整個美濃平原,結合居民的生活勞動,形成動態的鄉鎮地景。圳緣,是在地每日的生活場域,隨著時間不斷累積集體生活記憶,然而,農業空間萎縮,水圳面臨存與廢之際,他提出重新轉換圳的原始角色,結合生態、經濟與娛樂的平台,使圳體本身與圳緣成為一種營生的社區中心,組織可及區域內的居民,形成圳與社區共構的新動態平衡。

趙宇晨設計的出發點是透過觀察都市、城市以及鄉村的人工水道,經過幾次的小旅行選擇了美濃,對於年輕一代逐漸要遺忘的水圳生活,試圖提出與在地人生活相關的生活提案,藉由轉型的方式,使記憶以及美麗的風景延續下去。

除此之外,獲得第十二屆國家建築金質獎「全國大學建築設計新人獎」佳作的得獎學生,有建築系陳雍雍「滲透.都市綠園道生活」、建築系蔡昇勳「重組漁業養殖地景-林邊漁業養殖實習場」、建築系吳奇峰「Between Life & Death都市中的殯儀館」、建築研究所龔柏閔「復耕-重想金邊市中心萬古湖區」。

據了解,「國家建築金質獎-全國大學建築設計新人獎」旨在落實「生命建築、希望台灣」的願景,使國家建築的培育工作可以向下紮根,並鼓勵在學莘莘學子的創作表現,並提供企業發掘新秀的機會。新人獎每一得獎作品各得獎金新台幣15,000元及獎牌乙只。佳作每一得獎作品各得獎金新台幣8,000元及獎牌乙只。第十二屆「國家建築金質獎」頒獎業於10月20日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舉行。991118y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9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