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訊】結合奈米科技及生醫材料的發展,成功大學醫學院臨醫所副教授謝清河醫師研究團隊,透過自組裝胜肽奈米纖維水膠(self-assembling peptide nanofibers,NF)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技術,幫助內生性的幹細胞修補心肌與血管再生,突破以往被寄予厚望最終卻失敗的臨床治療瓶頸,為心肌梗塞病患開啟新希望。這項研究已於本月8日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轉譯醫學」期刊,此期刊是科研領域最重要期刊之一Science的系列期刊,在國際的學術影響極具份量。
對於謝清河醫師的卓越表現,成大校長黃煌煇表示推崇與肯定。他說,謝清河醫師利用奈米水膠的技術結合VEGF療法,為心血管疾病提供一項創新且具潛力的治療方式,對人類的福祉貢獻很大。未來校方將積極協助其技轉相關事宜,讓此項研究成果儘速開發成產品,嘉惠人類。黃校長也特別指出:『好的教授,不但要深化基礎科學研究,更要把研究轉化成造福人類的產品,這是成大近幾年特別努力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研究係以『利用奈米纖維水膠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建立一誘導性微環境,幫助梗塞後的動脈新生與心肌修補』為題發表論文,廣受國際科學界與新聞界的高度重視;包括Nature與Science兩大科學雜誌龍頭都撰寫專文介紹,英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德國公共廣播電台 (SWR German Public Radio),以及巴西的巴西利亞郵報(Correio Braziliense)亦安排專訪報導。
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先進國家排名第一的死因,在台灣每年約有200萬名心臟疾病患者,有40萬人因心臟衰竭死亡,其中大多是冠狀動脈硬化栓塞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最終導致心衰竭。
謝清河醫師指出,常見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療法在血管新生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缺血性心臟病治療方面的應用也相當受到矚目,然而十年來有將近20個相關人體臨床試驗,皆因效果不彰而以失敗作結。
謝清河醫師說明新研發的技術,是用奈米纖維水膠(NF)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以形成NF/VEGF混合藥物,注射到受損的心肌部位,除了可以創造心肌內適合血管生長的微環境,增加梗塞後的心功能、減少梗塞面積、也降低副作用,更驚人的是,這個微環境還會引發心肌再生,打破傳統認為心肌無法再生的觀念。
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亦是成大醫學工程所畢業的林意棟博士(現任中研院生醫所博士後研究員)說,過去的研究多只是將VEGF單獨打入血管或心肌以促進血管新生,然而,傳統VEGF療法會造成患者身上多種器官的血管滲漏,引發全身性水腫,破壞組織,甚至致癌。
此篇文章的另一主要作者,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羅傳堯主任進一步指出,此技術目前採用開胸的方式將混合藥物注射至心臟,但並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接受開胸手術,未來實際應用到臨床上,可經由心導管操作、超音波導引、或三公分左右的微創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日後也大有機會可應用到如糖尿病或其他器官、組織系統的疾病治療。
本研究結果證實,NF/VEGF混合藥物能有效回復心臟收縮功能將近50%,同時有效改善心臟舒張功能超過 70%,減少六成的梗塞面積,提高超過三倍的微血管新生及五倍的動脈新生。
此研究主要由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林意棟博士、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羅傳堯主任、以及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暨心臟外科謝清河醫師及其相關研究團隊完成,該研究亦獲得國科會、衛生署、國衛院及中研院轉譯醫學研究計畫所支持。1010808c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10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