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地震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 落腳成大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台灣地處地震帶,如何預防以降低損害是台灣所面臨的嚴峻課題。成功大學與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8月23日簽署合作協議書,斥資新台幣十五億元在成大建置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專研近斷層地震耐震對策和中高樓層耐震性能研究,尤其將設置獨步全球的「長衝程高速度振動台」,該套設施建置之後,可大幅降低人命損傷,減災效益也達數百億元。

簽約儀式由成大校長黃煌煇和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共同主持,參與見證者包括成大前校長馬哲儒、翁政義,國家實驗研究院副院長陳東陽、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鎮、台南市副市長許和鈞,以及許多學者專家。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設在成大歸仁校區,其中,領先世界地震工程研究領域、獨步全球的高速度長衝程振動台系統,將用在近斷層效應研究,以及設備物於中高樓層之耐震性能研究,高速度長衝程單軸向振動台系統設施是目前研究地震最先進儀器,與目前設在台大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偏重於概括性地震工程研究設施有明顯不同

成大校長黃煌煇表示,對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成大已經規畫研議了10年,如今理想終於達成,設在成大,是最佳的選擇,最明智之舉,成大有土木系、建築系、水利系、測量系,及地科系,都與地震相關課題有密切關係,而且第二實驗設施將與原來國震中心的功能有明顯的區別,黃煌煇校長感謝國家實驗研究院和台南市政府大力支持,成大有信心會愈做愈成功。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則表示,10年長時間的波折的確是好事多磨,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在母校成大,讓他特別引以為傲,未來將專注於研究近斷層地震的研究,將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設施,也感謝成大整合台灣綜合大學系統的資源,全力投入。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鎮表示,近斷層效應具有兩大特性,一是極短時間內產生每秒200公分以上的高速脈衝,就如同甩毛巾一般,瞬間強震波對具長週期特性結構物會造成極大損害,另一特性是大位移。台灣都會區及科學園區都鄰近斷層,尤其三大科學園區都有斷層通過,全台灣活動斷層兩側10公里帶經過的鄉鎮計有860萬人,建築總數有250萬棟,其中超過8樓以上的高樓有1萬6千多棟,安全受近斷層地震影響甚大。

藉由近斷層耐震工法的落實應用,預估可降低10%以上人員傷亡和損失,以九二一地震的損傷推估,當年死亡人數是3160人,經濟損失3600億元,加強預防,可以降低人命損傷,減災效益也達到數百億元。

成大土木系朱聖浩主任表示,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自西元1736 年迄今,平均15至20年發生一次劇災型地震,平均每年因地震死亡人數超過70人,經濟損失亦超過300億元;由於地震迄今尚無法像颱風作預測,從過去到現在世界各國雖已投入相當多的經費從事研究,雖有前兆可循,但仍無法像颱風能作明確的預報,在必須與地震共存環境下,如何降低地震之損失,為所有地震帶國家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位於台北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自民國86年落成啟用之後,整合國內地震工程研究人力,致力於地震工程前瞻創新研究與地震防災應用極有貢獻,但是相關實驗設施已不敷使用,因此籌設興建國震中心第二設施,希望提高台灣對地震工程相關之研究及防災措施,成大自2002年起便組成規劃小組,台灣綜合大學系統成立後,四校的地震工程研究學者專家也都積極投入,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設施經公開甄選,最後於民國101年底評定由台灣綜合大學系統優先承辦,並設址在成大歸仁校區。

未來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將致力於解決民生建設及高經濟價值產業之耐震技術問題、全面提昇地震工程研發與測試能量、提昇全民地震防災知能、建構世界地震工程技術交流之重鎮;同時對於對於中南部的研究單位,如中興大學、暨南國際大學、雲林科技大學、中正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將因第二設施提供的實驗環境與設備,將可提昇南部地區的整體地震工程研發能量,不僅有助於均衡學術發展,落實研發成果於產業界,更將有助於南部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發展。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102.08.24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