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成大「看見成大、卓越領航」講座 鍾正明院士以科普語言解析高端學術成果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分享科學知識、新知、技術以及概念,也期待為年輕學子帶來啟發;成功大學2015年研發論壇「看見成大、卓越領航」系列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鍾正明院士談「以跨領域研究促進科學發現:幹細胞,體表構造與演化的連結」,鍾院士闡述跨領域整合對研究的重要性,不只讓研究融會貫通,也能讓成果更豐碩更寬廣,他以「科普」語言,深入淺出談到發表於《科學SCIENCE》、《細胞CELL》的兩篇論文,讓聽眾們領悟到精深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發展潛力。

2015年成大研發論壇「看見成大、卓越領航」系列講座第二場,4月7日下午3時30分於成大光復校區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舉行;成大許多教授、醫師都特地來聆聽,也不乏校外相關領域學者來聽講,台南一中、台南女中學生也把握機會親炙大師科普解析精深的學術知識。

成大校長蘇慧貞感謝鍾正明院士與大家分享跨領域研究的奧妙與無限可能;她表示,鍾院士是國內、外敬重的學者,研究論文多次刊登在國際上頂尖期刊,鍾院士的實驗室從事的研究極為專精,但他不吝以科普言語表達,讓眾人融會貫通感受高端研究的重要,理解研究成果的精髓。

鍾院士2012年起在成大醫學院成立「傷口再生與修復國際研究中心」,指導多位碩、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在成大及南加大實驗室進行醫學研究,蘇慧貞校長謝謝鍾院士來成大做研究,也期待不久成大可以發表精彩研究成果。

鍾正明院士長期致力於發育生物學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等研究,他率領團隊以體表皮毛為研究模式,做所的有關羽恐龍進化為鳥類的研究,被被《科學SCIENCE》選為2014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鍾院士回顧研究最初的發想與概念、談羽毛幹細胞對鳥演化帶來的諸多可能性,再提及研究成果等。他指出,人類頭髮、男性鬍子的幹細胞是一樣的,但年紀大了頭髮容易掉落、減少,男性鬍子卻不會因年長而稀疏,重點在於幹細胞在不同部位,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反應,這也是幹細胞的奧妙處。

羽恐龍演化出羽毛,一開始應是溫血的羽恐龍為減少熱量流失、基於保溫之需,其次為了傳遞訊息(包括吸引異性),再加上地球環境出現重大改變,羽恐龍逐漸演化成為鳥;最初的鳥是在樹間滑翔,慢慢發展出飛行;他指出,鳥身上羽毛的DNA都一樣,為適應所需,發展成各式樣態,最後終於飛了起來。

透過鳥羽毛再生模式,可以進一步研究人類皮膚毛髮的再生,還可延伸至其他組織再生,幫助更多嚴重外傷、燒燙傷及需要重建手術等患者。

鍾正明院士指出,要長出更多的頭髮,重點在於毛髮如何傳遞再生的訊息,研究團隊曾經以動物實驗做了一個拔200根毛髮,結果長出1000根毛髮的研究,原因在於提供了最佳的刺激訊號,活化拔了毛髮區域的再生功能;該篇論文刊登於《細胞CELL》。成大的臨床醫學研究所以及「傷口再生與修復國際研究中心」,正努力要將幹細胞發育的基礎研究,推進到臨床領域。

鍾正明院士指出,跨領域的研究可以整合性的追蹤問題,將有趣的現象帶入更深的研究,將研究帶入更寬廣的領域;年輕學子若要投入跨領域研究,要多閱讀,累積廣泛性的知識背景,常保好奇心,不要侷限於既有的答案,即是跨出跨領域的第一步。

鍾正明院士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病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及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客座特聘講座。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104.04.10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