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再創學術巔峰 成大校長蘇慧貞獎勵7位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台南訊】科技部10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獲獎名單出爐,成功大學年青教師研究能量豐沛,一口氣囊括七個名額,表現極為亮麗。獲獎年輕學者為: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楊尚訓、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劉彥辰、醫學系外科主治醫師賴昭翰、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副教授李約亨、交通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東盈。
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欣喜年輕教授在教學之餘,仍用心精進學術與研究,為學校爭取榮譽,繼續書寫成大傲人歷史;特別給予7位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老師每人10萬元,補助出國交流或充實研究經費,鼓勵大家再接再勵,再創學術巔峰。
科技部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助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並紀念吳大猷先生對發展科學與技術研究之貢獻,特別設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由科技部自當年度執行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中遴選出42歲以下、具副教授、副研究員或相當職級的傑出研究人員。初審、複審後提列候選人名單,經審查會議決定獲獎人名單,每年以40人為原則。
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
電腦的核心技術「電晶體」,似乎已走到盡頭。1990年代科學家即提出新型態的電晶體模型「自旋電晶體」,但一直難以具體實現。陳則銘副教授,利用量子點接觸(quantum point contacts)來取代原先概念中的鐵磁性材料,並運用改變電壓來操控自旋電子流,開發出新型態的「全電性自旋電晶體」,其技術最重要的是,利用電場而非磁場來達到控制電子自旋傳輸的目的,符合現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陳則銘教授的研究結果,是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里程碑,也充份展現出研究的原創性,整合力與執行力,成果發表在著名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楊尚訓:
楊尚訓副教授長期投入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相關研究,包括刊登於Nature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式的建立以及部份病理的新發現,對動物模式、遺傳、神經退化等等相關域提供非常重要突破。其實驗室目前研究方向著重於microRNA跟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之間關係,並探討microRNA跟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關係,發現特定的microRNA-“miR-196a”可抑制神經細胞上的突變蛋白累積及活體神經病理上的變化,證明miR-196a 可降低突變蛋白的累積及神經病理變化。此一重要結果可以提供利用microRNA 去對抗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可能性的參考。
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劉彥辰:
劉彥辰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是國際學術與產業發展中重要的新興領域,也是台灣急待發展的技術。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可將機器人系統與網路通訊結合,提升機器人性能與應用範圍,並創造出機器人與自動化新型態市場與產業。劉彥辰副教授以創新的概念結合嚴謹的學理分析與實驗驗證,產出許多獨特、有貢獻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內容包含了多機器人協同與同步控制、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雙向遠端遙控系統以及多機器人之人機互動系統等,都可以進一步應用到機器人智慧化、工業4.0、無人機控制與電動車控制系統上。
醫學系外科主治醫師賴昭翰:
賴昭翰醫師,近五年主要研究結果包括,探討凝血脢調節素(thrombomodulin)對於小鼠腹主動脈瘤動物模式的療效,發表在外科學的頂尖雜誌Annals of Surgery,2015年獲得美國專利。2016年探討第四型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4)於腹主動脈瘤之重要性,獲得PLoS One接受刊登。2015年以全國世代研究自體免疫疾病病患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預後,發表於心臟外科頂尖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並與心臟內科蔡良敏教授合作,研究自體免疫疾病病患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之預後,於2016年獲得風濕病學頂尖雜誌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刊登。
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
蝦白點症病毒(WSSV)對蝦類可造成高致死率,王涵青教授團隊發現WSSV感染過程可驅動如脊椎動物癌症細胞特殊代謝反應(瓦氏效應),建立由無脊椎病毒所引起的無脊椎瓦氏效應,釐清蝦白點症病毒關鍵調控路徑。將台灣研究團隊之state-of-the-art人類生醫系統生物學研究策略引入蝦類疾病研究,建立了水產養殖動物疫病探討系統生物學模組。另外,團隊也探究蝦體其免疫專一性與免疫記憶性,釐清了節肢動物的 「類後天適應性免疫機制」。有助於建立最佳化防疫策略,進而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產業獲利並推動蝦類綠色養殖。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副教授李約亨:
李約亨副教授,致力於微型動力系統研發。微型燃燒驅動式熱光電系統乃是將化學能轉換成電能,作為輸出電力系統。李約亨副教授設計中芯多孔油注式液態薄膜燃油燃燒器,以液態庚烷為燃料的小型燃燒室,搭配碳化矽管與GaSb熱光電板組合,建構一組8.3瓦小型燃燒驅動式熱光電系統,為目前世界上小尺度液態燃燒器暨發電動力系統的成功案例。技術獲得美國專利,延伸的相關研究成果皆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
交通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東盈:
專長領域為數學規劃(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相關的研究,數學規劃法擬在有限資源下,找出最有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以達成系統最佳化目的;林東盈副教授利用網路演算法(network optimization algorithm)加速求解程序,除理論推導與驗證外,並積極應用所開發的技術解決真實世界最佳化問題,結合理論與實務應用,成功開發不同領域最佳化軟體,包括駕駛員排班、地勤人員排班、海運營業管理、生產線排程、鐵路營運最佳化、道路運輸規劃等領域,近年相關成果亦發表於交通(transportation)與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領域重要期刊。
1051121
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欣喜年輕教授在教學之餘,仍用心精進學術與研究,為學校爭取榮譽,繼續書寫成大傲人歷史;特別給予7位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老師每人10萬元,補助出國交流或充實研究經費,鼓勵大家再接再勵,再創學術巔峰。
科技部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助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並紀念吳大猷先生對發展科學與技術研究之貢獻,特別設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由科技部自當年度執行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中遴選出42歲以下、具副教授、副研究員或相當職級的傑出研究人員。初審、複審後提列候選人名單,經審查會議決定獲獎人名單,每年以40人為原則。
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
電腦的核心技術「電晶體」,似乎已走到盡頭。1990年代科學家即提出新型態的電晶體模型「自旋電晶體」,但一直難以具體實現。陳則銘副教授,利用量子點接觸(quantum point contacts)來取代原先概念中的鐵磁性材料,並運用改變電壓來操控自旋電子流,開發出新型態的「全電性自旋電晶體」,其技術最重要的是,利用電場而非磁場來達到控制電子自旋傳輸的目的,符合現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陳則銘教授的研究結果,是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里程碑,也充份展現出研究的原創性,整合力與執行力,成果發表在著名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楊尚訓:
楊尚訓副教授長期投入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相關研究,包括刊登於Nature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式的建立以及部份病理的新發現,對動物模式、遺傳、神經退化等等相關域提供非常重要突破。其實驗室目前研究方向著重於microRNA跟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之間關係,並探討microRNA跟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關係,發現特定的microRNA-“miR-196a”可抑制神經細胞上的突變蛋白累積及活體神經病理上的變化,證明miR-196a 可降低突變蛋白的累積及神經病理變化。此一重要結果可以提供利用microRNA 去對抗亨丁頓氏手舞足蹈症可能性的參考。
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劉彥辰:
劉彥辰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是國際學術與產業發展中重要的新興領域,也是台灣急待發展的技術。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可將機器人系統與網路通訊結合,提升機器人性能與應用範圍,並創造出機器人與自動化新型態市場與產業。劉彥辰副教授以創新的概念結合嚴謹的學理分析與實驗驗證,產出許多獨特、有貢獻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內容包含了多機器人協同與同步控制、網路機器人控制系統、雙向遠端遙控系統以及多機器人之人機互動系統等,都可以進一步應用到機器人智慧化、工業4.0、無人機控制與電動車控制系統上。
醫學系外科主治醫師賴昭翰:
賴昭翰醫師,近五年主要研究結果包括,探討凝血脢調節素(thrombomodulin)對於小鼠腹主動脈瘤動物模式的療效,發表在外科學的頂尖雜誌Annals of Surgery,2015年獲得美國專利。2016年探討第四型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4)於腹主動脈瘤之重要性,獲得PLoS One接受刊登。2015年以全國世代研究自體免疫疾病病患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預後,發表於心臟外科頂尖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並與心臟內科蔡良敏教授合作,研究自體免疫疾病病患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之預後,於2016年獲得風濕病學頂尖雜誌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刊登。
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
蝦白點症病毒(WSSV)對蝦類可造成高致死率,王涵青教授團隊發現WSSV感染過程可驅動如脊椎動物癌症細胞特殊代謝反應(瓦氏效應),建立由無脊椎病毒所引起的無脊椎瓦氏效應,釐清蝦白點症病毒關鍵調控路徑。將台灣研究團隊之state-of-the-art人類生醫系統生物學研究策略引入蝦類疾病研究,建立了水產養殖動物疫病探討系統生物學模組。另外,團隊也探究蝦體其免疫專一性與免疫記憶性,釐清了節肢動物的 「類後天適應性免疫機制」。有助於建立最佳化防疫策略,進而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產業獲利並推動蝦類綠色養殖。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副教授李約亨:
李約亨副教授,致力於微型動力系統研發。微型燃燒驅動式熱光電系統乃是將化學能轉換成電能,作為輸出電力系統。李約亨副教授設計中芯多孔油注式液態薄膜燃油燃燒器,以液態庚烷為燃料的小型燃燒室,搭配碳化矽管與GaSb熱光電板組合,建構一組8.3瓦小型燃燒驅動式熱光電系統,為目前世界上小尺度液態燃燒器暨發電動力系統的成功案例。技術獲得美國專利,延伸的相關研究成果皆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
交通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東盈:
專長領域為數學規劃(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相關的研究,數學規劃法擬在有限資源下,找出最有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以達成系統最佳化目的;林東盈副教授利用網路演算法(network optimization algorithm)加速求解程序,除理論推導與驗證外,並積極應用所開發的技術解決真實世界最佳化問題,結合理論與實務應用,成功開發不同領域最佳化軟體,包括駕駛員排班、地勤人員排班、海運營業管理、生產線排程、鐵路營運最佳化、道路運輸規劃等領域,近年相關成果亦發表於交通(transportation)與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領域重要期刊。
1051121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