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成大教授囊括七席
成功大學教授研究能量豐沛、成果豐碩,科技部公布105年度傑出研究獎,全國73名學者、研究人員獲獎,成大囊括7席約佔10分之1。獲獎老師有電機工程系王振興教授、資訊工程系吳宗憲教授、電機工程系李祖聖教授、生化所莊偉哲教授、化工系陳志勇教授、化學系葉晨聖教授、航太系趙怡欽教授,他們耀眼的表現,充份彰顯成大學術卓越以及對產業的巨大貢獻。

科技部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的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學術或產學研究,以提升台灣學術研究水準及國際術學地位,強化台灣產業技術研究成效及提升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增強國家科技實力,每年舉辦遴選傑出研究人才並頒獎表揚。學術研究類每年70名為限,產學研究類10為限。遴選過程嚴謹,分初審、複審,最後由科技部次長主持審查會議決定獲獎人名單。

電機工程系王振興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穿戴裝置設計與開發、物聯網平台技術與巨量資料處理與分析演算法,並在實際生活場域進行實證研究,2010年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近五年內相關技術已獲國內外發明專利獲證近30件及13項產學合作案,並創造產學合作案由企業獨自出資總金額超過4千3百萬、技轉實收金近兩千萬與高額的產品衍生利益金,協助企業開發產品並行銷海外,營收超過10億元以上。

王振興教授在穿戴式裝置與其服務平台的技術開發上橫跨硬體、韌體、軟體、平台與教育和醫療專業的整合,在國內串連產學雙方,發展出從底層的硬體設計、應用服務到場域試辦的一條龍研發模式,創造企業永續經營的利基。此模式彰顯學界在穿戴式裝置與服務平台能有效為台灣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性與國際競爭力。國內知名產業雜誌總編輯特別在主編專欄以『比蘋果偉大』為題報導他在穿戴裝置的投入與貢獻。王振興教授亦將研究成果回饋地方社會,2016年協助台南市教育局促成與國內企業進行產官學的合作,由企業投資以大台南地區為基地,提供1萬5,000支智慧手環(含行動支付)與健康數據分析平台,並建置健康促進之巨量資料平台與虛擬貨幣之區塊鏈實驗場域,率先全國應用穿戴式裝置、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等資訊科技,並透過平台的遊戲式學習與綠幣點數獎勵機制,引領師生自主運動與健康管理風潮,落實高教研發成果回饋地方社會的範例。

資訊工程系吳宗憲教授,率領團隊多年來從事語音/語言處理及視聽覺情感計算技術之理論研究與系統開發,研發「情緒偵測和具人性化之人機對話」相關技術。研發成果包括:
多媒體情感計算:應用聲音、文字及部表情等多媒體資訊進行情緒偵測與辨識,該技術與南部某一醫學中心合作開發,協助門診醫師偵測短期躁鬱症及憂鬱症。此技術,未來能讓居家看護機器人更添人味, KTV若運用此一技術,可將歌曲依情緒分類或偵測點歌者情緒挑選適合歌曲。二.人性化口語對話技術,提供銀髮族居家聊天陪伴,也可用於檢測聽障學生發音,協助校正。協助非母語人士學習構句與寫作,技術已技轉廠商、產學合作。三.對話行為及互動風格偵測,針對語者的身份、年齡、人格特質及情緒產生適當回應句,達到溫馨且有效安撫受照顧者。

電機工程系李祖聖教授,長期從事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研究,近5年研究主軸包括智慧型人形機器人、居家服務型機器人以及智慧型系統與控制等三大項;智慧型機器人方面,自行開發研製人形機器人-David,能適當地調整機器人各關節的角度以達成人形機器人動態平衡控制,產生又快又穩定的步態。研發成果與群創光電簽定「運動型人形機器人」產學合作計畫及「人形機器人之系統整合人機介面」技術授權;與鴻海精密簽定「居家服務型機器人」產學合作計畫,同時亦簽定「居家服務型機器人之系統整合人機界面」之技術授權合約書;與台達電子簽定執行「未知系統快速建模與控制器參數自動調校:以聚合脢連鎖反應儀為應用平台」產學合作計畫。

李祖聖教授實驗室之人形機器人與服務型機器人,從機構設計、電路設計、驅動與感測器選擇到整合軟體及介面設計等,全都自行設計開發研製,並積極參加國際與國內各種競賽,實際即時驗證所研發的機器人的性能,智慧財產可技轉給國內相關產業,提升國內智慧機械產業競爭力。

生化所莊偉哲教授,其研究團隊與實驗室用心投入蛇毒研究,希望將蛇毒蛋白開發成藥物,以馬來腹蛇的抗血栓蛇毒蛋白進行以結構為基礎的理性藥物設計,並利用基因工程方式改變其專一性,目前已發展出三項藥物:一、 拮抗組合蛋白αvβ3的藥物;二、拮抗組合蛋白v和/或51的藥物;三、 拮抗組合蛋白αIIbβ3的藥物。

第一、二項藥物可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骨關節炎及症症等疾病,目前拮抗組合蛋白αvβ3藥物技轉給安成國際藥業 (TWI)、拮抗組合蛋白拮抗組合蛋白v和/或51的藥物藥物技轉給新源生物,進行臨床前試驗及臨床試驗。實驗室與團隊將與新源生技共同發展治眼部黃斑部病變藥物,預期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另外,也將發展治療癌症藥物,預期2019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化工系陳志勇教授,其研究團隊近五年來爭取到約1億8千萬元研發經費,衍生技術授權金約2141萬元,每年皆可創造出上億以上產值。陳志勇教授本人多次參與或擔任國內石化工安事故審查、參與政府「石化高值化」及「循環經濟」政策訂定與推動,對台灣石化與化工產業發展有相當的影響與績效。

經他協助的產業,包括奇美實業、奇菱光電 台石化合成公司、大世界油墨公司、台塑公司、李長榮公司、幸佑實業等;近五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學理創新或應用技術突破為,無溶劑高級智能型防蝕塗料、新穎活性自由基聚合、氫化高值化石化產品技術、以二氧化碳為料源之新石化產業的革命性創新技術、綠色能源材料。

化學系葉晨聖教授,物理化學背景的他逐步從奈米材料的製備合成跨足至生物醫學應用,1995年到成大化學系任教即著力於奈米材料的研究與推廣。其研究重點:一、研發新世代奈米材料製備技術,發展「多功能型奈米材料」技術平台,開發多型態奈米材料應用於生醫分子影像、細胞標定與追、物攜帶與智慧型釋放、以期完整建立跨領域研發能量。二、建立奈米材料應用於生物醫學與轉譯醫學平台,依據奈米材料於物理、化學上的特性並結合表面修飾與改質技術,使功能化奈米材料的發展能結合轉譯醫學進而建立起生物醫學的平台。

葉晨聖教授近期更將奈米材料進一步用於心血管疾病與傷口癒合,是國內化學系極少數人員具有獨立執行動物老鼠腫瘤模式的實驗室;葉晨聖教授研究方向極具前瞻性,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航太系趙怡欽教授,近年來重要研發與實作成果為自主研發混合火箭、綠色過氧化氫推進RCS與電推進系統。混合火箭(hybrid rocket),利用可以完全台灣取得(無輸出許多管制)的N2O與HTPB作為推進劑,歷經10年研究與系統實作,完成30公斤、300公斤、1000公斤級推力的混合火箭系統設計與發射飛行試驗,證實推進與火箭設計與技術穩定可行,相關技術已逐步轉移給相關國防單位。

自主研發綠色無毒過氧化氫推進RCS與電推進系統,獲採用於國家福爾摩沙七號與八號衛星,作為衛星軌道轉換與姿態控制之用。趙怡欽教授團隊是國內目前唯一有此技術與設備的團隊,相關技術也轉給國家太空中心,是台灣自主太空發展,突破國外輸出管制主要關鍵技術之一。台灣發展航太最缺乏的是被管制牽制的關鍵材料與技術,唯有自主研發才有機會突破管制,才能提升台灣工程基礎品質與產業水準。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7-04-26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