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笑談人生曲折坎坷 曾元琦人機互動設計研究嶄露鋒芒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曾元琦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曾元琦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曾元琦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曾元琦榮獲科技部106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他笑說自己人生曲折坎坷,「但我從沒有被打敗,更因此磨出耐挫力,時運不好時,就當作蹲低蓄積能量,等機會來臨時,更有力氣再跳起來。」他分享人生體悟,別人給的能輕易再拿走,只有頭腦裡的知識才是自己的資產,盡量認識人、多聽、多看、跟不同的人學習,再轉化成為自己的力量。

曾元琦為了成就留學夢,幾經波折,30歲才獲得英國政府給予海外學者的獎學金赴英修讀博士,這也是他第一次搭飛機出國,「看著同學大多已經成家,取得穩定工作崗位,心中其實忐忑徬徨,還好家人一路支持,我告訴自己,等待的過程就努力充實,機會總會來臨。」

曾元琦在當年Financial Times 商學博士學程排名世界第一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商學院取得資訊學博士學位,專攻認知資訊,從人類認知與機器的互動來了解人機互動設計。之後他前往美國工作,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強調跨領域的貝克曼高等研究中心以及心理系擔任訪問學者,隔年開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接著自己申請到研究案,前往舊金山工作。

在舊金山時,曾元琦有一天醒來問自己,在這裡有什麼貢獻?「一個人在異鄉沒有根、很孤單,就算研究做得再好,這個國家多一個你少一個你好像也沒有差別」,加上碩士時的指導教授陳國祥教授的鼓勵,於是36歲的曾元琦決定回到家鄉貢獻所學。「看到自己國家的學生,被自己啟發能夠有機會走得比自己順利,也比自己遠,就是最大的成就。」

十年磨一劍 補足國際無法突破的研究理論

曾元琦致力於人機互動與行為改變設計的研究,「要先了解人的認知、行為和思考模式,不只設計物品的外觀,也設計人的生活,幫助人們達到理想,找到自身的幸福,以及設計負載這些設計的科技。」過去的人機互動模型會因缺少考量人類策略的彈性而有所偏誤,曾元琦的研究認為,設計要考慮人們自身的策略空間與限制,在其中找到最佳化調適,在過去科技及行為設計多使用試誤法上,補上了缺漏的預測理論,適時切應學界與業界需求。

這篇關鍵的研究,從2005年開始念博士就開始構思直到2015年,歷經10多次改版,每次改版都是一次新的領悟與長進,足足花費了10年才正式發表,刊載在SSCI人類因素學上排名第一的期刊,真可謂十年磨一劍。

曾元琦認為,人機互動應該同時掌握科技(Technology)、人文社會科學(People)、設計(Design)三大領域的最前沿思潮,並將「科技求真、社會求善、設計求美」的精神整合成真善美的境界,精準詮釋人機互動的意涵,成功地發揮跨領域的整合性研究。他也提醒,科技控制人類生活太多會讓人感到厭煩,人工智慧如果走上全自動化絕不是一條被人類接受的路,人們活著、動著、工作皆有生存的意義,人機互動研究最重要就在於找出界限何在,才不會讓不好的科技設計形成災難。

人生走過多次低谷 個性不怕輸決心破釜沉舟

曾元琦其實多次走過人生低谷,「面對很多新的經歷,輸的時候總是比較多,回想低潮時之所以扛得住挫折,恢復研究熱情,是從小磨鍊出不怕輸的個性加上破釜沉舟的決心。」 曾元琦國中時被分發到成績最差的普通班,但反而第一次考了人生中的第一名而信心大增,同時體認到「原來唸書可以帶來成就感」,更加深自己的學習興趣。 高中時覺得念教科書非常煩悶,便選讀了「好像」不用念傳統高中科目的設計系,唸設計系最大的懷疑就是「什麼是好的設計?」有時自己覺得很棒的作品卻沒能獲得認同,自己覺得普通的作品卻被喜愛,便開始思索「人們為什麼而喜愛?」、「人們為何會這樣思考?」等問題,這也成為他後來跨入認知心理研究的契機。

曾元琦特別感謝引領他的美國耶魯大學精神與神經科學教授李江山,接納當時沒有認知科學背景的自己加入團隊,給予學習認知心理與神經科學的機會,曾元琦讓自己從零開始,4年半中,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好新的任務或挑戰,也感謝博士時期的指導教授Andrew Howes,在哲學思路上帶來重大啟發。

研究之外,曾元琦積極參與設計實務,作品屢屢獲邀與參展國外知名設計展覽,如:德國DMY國際柏林設計節、倫敦設計節等。他也積極協助設計產業發展,從實務歷練來發掘研究問題並解決問題,協助產業與政府發展科技與設計整合計畫。另外,他積極參與台灣與國際設計與人機互動研究相關學術社群服務,為台灣人機互動學會創始會員之一,積極推動台灣的跨領域教學、服務與研究。

他期待,透過自己的經驗,一方面鼓勵更多年輕學者有勇氣跳出熟悉舒適的領域,探索更未知、更廣大深遠的學術邊境,與另一個學術領域接軌,另一方面也激勵自己更努力為社會創建更良性的跨領域合作文化氛圍。「以追求極致完美的設計精神,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環境與未來生活,回報與感謝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撰文/朱怡婷 圖片/盧威聿攝影)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