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緊密結合社會脈動跳脫純文學 廖培真關懷態度帶出深層意涵

廖培真從李遠哲手中接下年輕學者創新獎
成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廖培真
家人是廖培真最大的支柱

成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廖培真2017年拿到由李遠哲創辦的「傑出人才基金會」頒發的第5屆「年輕學者創新獎」,該獎項競爭激烈,特別是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別只有兩個名額,更為難得。廖培真的研究不單是純文學的探討,更帶出了深層的意涵,延續她一貫關懷社會的態度。

 

廖培真獲獎的研究主題是「從赤貧到暴富:亞洲鍍金時代之小說與非小說類成功故事與自助指南」,她解釋,有別於歷史上所說的「鍍金時代」是指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盛行,許多人紛紛到大城市裡奮鬥而致富,亞洲鍍金時代晚了至少100年,許多小說描寫暴富的過程,在亞洲重現景象,也有所謂的自助指南,教你如何致富,但更特別的是以諷刺的筆法描述出這個時代下特殊的社會現象。

 

研究範疇屬於冷僻一塊 沒有文學之美多是苦難掙扎

 

「有學生問我,為什麼要研究這些,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可以讓我找到工作?」廖培真笑說,她的研究與一般人想像中「英國文學就是莎士比亞」有很大的不同,範疇包括當代英國小說、後911、南亞離散及後殖民等,屬於比較冷僻的一塊。 從博士論文開始,她的研究就不一樣,美國911恐怖攻擊後有許多文章描寫倖存者的故事,但她注意到的卻是美國社會在911後對穆斯林的排擠,關注到這群弱勢移民,之後又關切到移工,而且是近年在亞洲各國間移動的移工,「我的研究裡沒有太多文學之美,反而多是苦難的掙扎」,但卻緊密結合社會脈動,跳脫純文學。

 

廖培真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拿到比較文學碩士後,又拿到台大外國語文博士,99年進入成大任教,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認為自己研究的不同也許與成長背景有關。從小個性就不服輸,父母曾講述她小時候的事,父親叫她把東西撿起來,她不知什麼原因不肯,後來連疼她的父親都動怒,但即使挨打噙著淚,還是不肯撿。

 

教學嚴格來自本身經驗 語文未經操練無法跨過門檻

 

廖培真出身於屏東林邊務農家庭,大學第一志願原本是台大法律系,但母親希望她「畢業當老師,平平順順嫁人就好」,她拗不過,只好選讀台師大英語系,但上大學第一年就讓她首嚐挫折滋味。「同學的英文程度都很好,老師用全英文上課,我根本聽不懂,而自己講出來的英文,不管怎麼修正,老師都覺得發音不對。」

 

雖然挫折感深,怪媽媽「為什麼要叫我唸師大」,但不服輸的個性,讓她每天上課錄音,下課後反覆聆聽,再錄下自己的口語,拜託老師糾正。「當時連睡覺都一定要聽英文電台聽到睡著」,她慢慢地發現只要過了語言這一關,外面是廣闊的世界,可以通過英語看見另一個文化的美。

 

畢業後當了1年高中英語實習老師,但固定的課程讓她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繼續深造,研究跨越文學,結合社會學、人類學等,她開玩笑說,也許是因為生於鄉村,從小文學對她來說,從來就不是唯美,也讓她開拓出不同的研究領域。在學生的眼裡,她是嚴格的老師,她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學生,只要努力就有成果,「語文沒有經過操練是無法跨過門檻的」。

 

教學之外,平日研究的工作量也相當重,廖培真自認為是工作狂,最感謝的是願意在家當全職家庭主夫的另一半,「沒有他我什麼都不是」,先生是經濟學博士,但為了她及兩個孩子,願意留在家中,讓全家人有一起享受人生的機會,而不像一般雙薪家庭總在混亂與遺憾中度過,今年領獎時,先生與她手牽手一起去,讓她覺得人生無憾。(撰文/修瑞瑩 圖片/盧威聿攝影、廖培真提供)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8-04-12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