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天馬行空找靈感 仿生團隊以「藤壺」為師創新發想

成大生命科學系生學生詹智傑、王俐晴、施智皓、孫慧芸、陳中宇與化工系賴雪文6人團隊
成大生命科學系生學生詹智傑、王俐晴、施智皓、孫慧芸、陳中宇與化工系賴雪文6人團隊
指導老師張松彬
「比賽現場才驚覺自家的簡報、影片設計不夠吸睛,心想構想再好再創新也會吃虧,抱著沮喪心情回台南,沒想到幾天後成績公布竟是第一名,太開心了!」成大生命科學系生學生詹智傑、王俐晴、施智皓、孫慧芸、陳中宇與化工系賴雪文,6人組成團隊參加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舉辦的2018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台灣海選,回想得知比賽結果的心情轉折仍難掩興奮。孫慧芸說,「4月25日凌晨知道團隊獲得第一,本來昏昏欲睡,立刻精神百倍。」

施智皓、陳中宇分析,團隊的作品「Save piers with Barnacles」能夠在包裝不夠精美下贏得評審青睞抱得第一名,應該是定義明確,切合競賽主題以及具普及性及低成本等因素。競賽主題是「氣候變遷、減緩與翻轉之方」,團隊以節肢動物「藤壺」為師,提出老舊橋墩補強裝置的創新發想,以期在暴雨洪水愈來愈頻繁的現今,降低強勁水流衝擊造對橋墩的破壞斷裂、交通中斷等災害。團隊的發想,相較於重新建新橋節省經費、可普及應用於偏遠地區或第三世界的老舊橋樑補強。評審委員曾當面稱讚,利用結構引導流水,從工程角度而言,概念很好,很漂亮。

從得知訊息到組隊、提出構想參賽,期間僅2個月,卻能抱回首獎,主要是詹智傑等5人對生物科學及新興的仿生學真心感到興趣,想藉由參賽實際探究仿生議題、印證所學。施智皓、陳中宇、詹智傑從小喜歡觀察動植物,自幼愛看生物生態相關的節目及雜誌。孫慧芸高中時以水生蕨類為主題參加科展,感受到生物生長的奧妙而進入生科系,王俐晴對基因、生物分子特別有興趣。

倒是化工系的賴雪文在團隊中扮演關鍵角色,補強了團隊中生科人較弱的流體力學論述,從實際面去評估創想發想,其在真實世界運用的可行性,並蒐集資料佐證以鞏固假說。

成員異口同聲的說,找靈感是最難的,當初大家找「仿生」的靈感,撞牆撞到不行,詹智傑透露,其實大夥兒心裡都曾經浮現「放棄」的念頭,但想想時間都花下去了,豈能半途而廢,才又繼續走了下去。

一開始大家天馬行空出主意,孫慧芸睡覺常被蚊子干擾,建議設計捕蚊燈。於是七嘴八舌提出,仿效捕蟲植物毛氈苔觸手會分泌出黏液捕捉昆蟲的特性,也有人提出青蛙會吃蚊子,不如採用青蛙舌頭的構造。之後又有人發想以螢火蟲發光機制結合樹葉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方式設計路燈。之後又轉到「建築」方向,想做避難小屋,從河豚產卵前會在海底沙地建出特殊地形構造,提出做海底地基地的構想。也有從蜂巢、鳥巢、蓮藕、大王蓮等找靈感做避難小屋的點子 。

最後有人提到國、高中自然領域常提到的節肢動物「藤壺」,才一致認同以「藤壺」為師。牠總是牢牢附著在潮間帶或船底,其結構對渦流與海浪沖刷的適存策略,或可運用設計海嘯來臨時的避難小屋。最後在團隊指導教授張松彬的建議下,終於定案以藤壺為師,以補強老舊橋墩補強裝置的創新發想參賽。

陳宇中指出說,每次開會討論,白板上都被寫得密密麻麻,但又逐一被成員推翻,因為查閱論文,很多想法都曾被提及或已有類似研究,感覺團隊好像只是在「拼湊」,詹智傑說,整個準備過程,光是找靈感就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真是折磨。

指導老師張松彬老師,有豐富的評審經驗,他常以評審的觀點,挑剔作品或提醒團隊,該有的應對與表達技巧。學生說,幸好有面對「評審拷問」的事前訓練,比賽時才沒有被問到亂了鎮腳。張松彬指出,
帶領團隊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學生間不強調個人,彼此分工、合作,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形塑出共識,一步步向前進的特質。相信此次參賽經驗,定能成為其日後職涯發展的養份。(撰文/孟慶慈 圖片/倪冠雲、孟慶慈攝影)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8-05-07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