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躍升校級一級研究中心

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躍升校級一級研究中心
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躍升校級一級研究中心
低等脊椎動物蠑螈,斷尾、斷肢能夠完好無缺的再生,人類再生能力遠遠不及。探索傷口修復以及組織再生,是科學界方興未艾的研究題目。成大在教育部與科技部5年共2億元經費支持下,擴大與提升原設於在醫學院的「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為校級一級研究中心,9月25日隆重揭牌。目標要在現有研究與臨床基礎之上,研究受傷組織修補及再生機制及創新技術,應用於嚴重創傷患者並鏈結產業,造福廣大病患。

躍升為一級單位的「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已陸續延攬7位新生代科學家加入研究團隊,主要研究人員倍增到20名。另外,傷口中心也耗資2千餘萬元,添購高階多功能原子力顯微鏡、雷射共軛焦顯微鏡、拉曼光譜儀,建構新一代「原子力顯微鏡核心實驗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含有許多重要物質,是全球疾病診斷、預測、傷口修復與再生中極為熱門的研究題目。原子力顯微鏡與拉曼光譜儀的整合系統,有助於發展量測活體細胞的機械性與觀察外泌體分泌的技術,進而找出細胞機械性與外泌體在傷口修復與再生所扮演的角色。

「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位於成大醫學院2樓。蘇慧貞校長主持揭牌典禮,副校長林從一、教務長賴明德、成大醫學院副院長郭余民、成大醫院副院長沈孟儒等共同揭牌。蘇慧貞指出,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從草創迄今,不論是基礎研究、臨床或是產業鏈結都經歷許多挑戰,也從中找到新的方向,期許中心持續以務實精神做研究並發揮影響,造福更多病患。

「修復」是以疤痕組織來取代受損的組織,「再生」代表受損的組織得以完全恢復原有的構造及功能。受傷,大多是以疤痕來修復,若皮膚大面積、嚴重受損(如燒燙傷),癒後產生的肥厚疤痕,常會造成原有功能障礙,甚至失去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若受傷且斷肢,人類則完全無法再生新肢。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多年來的研究,初步已掌握到傷口或器官組織修補和再生的數個關鍵因子,包括蟹足腫病理發生的成因。也發現在傷口修復過程中,降低傷口周圍組織軟硬度有助於癒合。另外,在毛髮新生的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佳慶教授透露,團隊與南加大鍾正明院士合作,利用幹細胞以及微奈米技術,已經做到讓無毛的老鼠新生毛囊球並長出毛髮,這項技術已經取得專利,也已與藥廠、生技公司洽談技轉。

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主任成大醫學院生理所湯銘哲特聘教授指出,能獲得教育部以及科技部補助,對中心而言是一大鼓勵,能有此令人興奮的成果,要感謝一路走來的夥伴、系所、學院等的協助,未來會持續努力,將研究延展到臨床,以期對傷口癒合、外觀及功能恢復帶來最佳的臨床效果。

「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於民國101年成立,團隊成員涵蓋基礎醫學(生理、生化、解剖)、生醫工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整形外科、皮膚科)、資訊所、化學系等,國際合作對象有美、日、英、加拿大等頂尖研究機構與學者。目前為止已有105篇SCI 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其中多篇發表在Science 及Cell期刊。(撰文、攝影/孟慶慈)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8-09-25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