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多元文化系列:成大客家社萌芽茁壯 為文化傳承注入生氣

多元文化系列:成大客家社萌芽茁壯  為文化傳承注入生氣
多元文化系列:成大客家社萌芽茁壯  為文化傳承注入生氣
多元文化系列:成大客家社萌芽茁壯  為文化傳承注入生氣

 

成功大學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揚,2001年成立客家研究中心,開設「客家文化導論」通識課程,2017年開始盛大舉辦客家週活動,許多客家子弟因此真正認識自己,進一步反思自我的族群定位,並且在今年3月成立了成大客家社,甚至吸引來自緬甸的學生加入。首屆社長、成大機械研究所二年級的黃韻倫欣喜客家文化在成大萌芽茁壯,相信年輕人的參與,有助於客家文化的綿延傳承。

 

個頭嬌小的黃韻倫談起客家文化傳承很有志氣,桃園蘆竹人,從小和家人使用國、台語溝通,直到近幾年才知道外公外婆都是客家人,恍然大悟「原來我有一半客家血緣,應該多多了解客家的一切」。接下首屆社長,黃韻倫自告奮勇設計logo、T恤、紀念品,她希望盡綿薄之力,提振客家青年的認同和自信。

 

黃韻倫說,成大客家社草創時期只有5個成員,至今約有10個固定成員,加上社區民眾的參與,每個星期三晚上大家聚在一起上課,學說客家話、念謠唱歌、學打樂器、手作戲偶,都是幫助自己找回內心自我認同的方式。她靦腆的示範幾句客家話,笑說自己的發音還很彆腳,還得繼續加油。

 

成大客家社創始成員之一,來自緬甸的資源工程系四年級申玉芳,完全沒有客家血緣,卻在大二下學期誤打誤撞選修「客家文化導論」通識課程,才開始接觸客家文化,現在可以用簡單的客家話自我介紹,有著滿滿成就感。她說剛開始只覺得課程很輕鬆,可以認識不同文化又沒有壓力,還能唱歌,慢慢地有了一種責任感從心底油然而生,「台灣的客家文化這麼好,不能讓它沒落。」

 

憑著一股懵懂的熱情入社,申玉芳坦言,看到社員很少,也少有朋友會對客家文化產生興趣,其實曾經萌生退社的念頭,回到初衷,她告訴自己「要想辦法把人凝聚起來」。

 

另一位創始成員,這學期也接下社長重任的企管系四年級張博舜,父母都有客家血統,從小就聽得懂客語,是客家話講得比較順口的社員,認為「語言就是文化的基礎,不應該被埋沒,」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來學習,傳承下去。

 

張博舜說,雖然這幾年客家意識抬頭,但是他們無從得知在台南或是在成大到底有多少客家鄉親,「有些可能隱形了,他們不敢或不會主動宣稱自己是客家人。」他認為大家應該尋找自己的根,找回自我認同和價值。

 

中文系四年級沈珮瑄,熱情介紹「客家布袋戲」,她說布袋戲雖是泉州、漳州一帶的表演,但有許多師承漳州地區的台灣師父,就是福建詔安客家人,流著客家血緣。沈珮瑄說,他們這學期在社團時間學著自製手作戲偶,也在客家週期間準備材料,免費教導大家製做布袋戲偶,很有意義。

 

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和準備,成大客家社同學在今年的客家週活動,把客語作品搬上舞台,用手作戲偶演出布袋戲、創作三行詩發表,獲得滿堂彩。他們也別出心裁設計闖關任務競賽,客家社學生認為,台南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城市,而客家人從未缺席開拓台灣的歷史,卻鮮少被人們提及,因此以「府城客家地圖」為主題,讓參與者親身探索府城的客家美食、建築、人物等文化。

 

天下客家一家親,台南客家文化協會前理事長葉茂榮肯定成大客家社的成立,「可以帶動文化的傳承」,客家文化委員會委員彭歲玲,看到年輕人特別開心,豎起大拇指再三重覆「非常感動!在別的地方真的看不到。」台南市客家同鄉會總幹事溫隆原、桃園客家語教師協會張捷明、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鐘麗景、成大教授利德江,都歡喜看到未來台灣客家運動的生力軍,也共同期待客家精神能持續傳承,向下紮根。(撰文/朱怡婷 圖片/孟慶慈攝影、成大客家社提供)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8-10-01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