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緬懷馬哲儒校長】領航守護 成大典型│國立台南大學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陳金雄

文、圖/陳金雄 整理/葉佳彬
 
前排右起陳金雄、馬哲儒、楊友偉、黃玉梅,後排右起陳明雄、劉睿忠、林碧珠、陳麗媛、李金振
前排右起陳金雄、馬哲儒、楊友偉、黃玉梅,後排右起陳明雄、劉睿忠、林碧珠、陳麗媛、李金振
 
一、前言
 
成功大學自日治時期 1931 年創校,歷經 4 任校長開創;台灣光復後 1946 年起,再經 19 任校長,經營迄今 92 年,已是躋身國際名校。成大博物館歷年蒐羅校史,訪談歷任校長,製作《校史人物系列》專書,各具建樹,20 餘萬校友,親受領航薰陶,締創幸福人生與貢獻國家社會,無不感念師恩,心繫母校。
 
馬校長是成大化工系 43 級校友,留美賓州州立大學博士,59 年返校服務,歷任系主任、工學院長、校長、名譽講座教授,長達 32 年。退休後復受國科會聘請擔任《科學發展月刊》總編輯,長達 16 年 192 期,是成大卓越大師、領航者,也是科普教育泰斗,一旦辭世,令人崇仰,永遠懷念。
 
二、榮幸共事 備承厚誼
 
民國 70 年 8 月,我於夏漢民校長任內,由教育部科技顧問室研究員兼秘書,應聘成大中文系教授兼總務長;與工學院馬哲儒院長/化工系教授共事,也知道馬院長夫人物理系楊友偉教授,是成大第一對夫婦博士教授,甚感榮幸;同時,楊教授的表姊旅美宋 樹老師,與我夫婦是台南師範同窗,尤覺親切。
 
初來成大,先住光復校區禮賢樓招待所,再遷勝利校區舊學人宿舍(當年接待普渡大學合作學者;大學牌樓西面,現為成大會館舊址),後遷東寧路 95 號主管眷舍。原住戶石延平教授剛好榮任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台灣科大前身)校長,曾託馬院長轉達,該二樓宿舍後方曾自增建孝親房,依當時公務慣例,後住者都有適當補貼前任;惟經表達當時自身實況,並承馬院長溝通後告知,石校長免收補貼款,謹勉戮力奉公,對於兩位前輩厚愛,終身銘感。
 
夏校長拓展成大校務 8 年(1980─1988),我則任總務長 3 年、夜間部主任與主任秘書各 2 年;經常日夜上班,以校為家。平日與馬院長相處,他常善意婉言,應當適度休息,勿太辛勞;友善關懷,令人感念。
 
三、掌舵六載 風雨精進
 
77 年 7 月,夏校長於治校有成,含創建醫學中心、增設航太所等興利除弊後,榮升國科會主委。毛高文部長則聘馬哲儒校長接掌成大,與中興大學陳清義校長,由媒體讚譽為毛部長打出兩張學術王牌,而為學界津津樂道。
 
馬校長學術地位崇高,先後獲頒教育部工科學術獎(72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74─77年),為人謙卑懇切,深獲全校教職員工敬仰愛戴。主持校務,留任前朝與啟用新人,大致各半,對於安定人事,穩健發展校務,都能水到渠成。
   
馬校長治校 6 年,接續夏漢民前校長的執行計畫,依次完成醫學院、附設醫院和航空太空研究所,以及歸仁航太實驗場的軟硬體措施,增購附設醫院門診大樓用地、安南校區,以及自強校區北半段,校區加倍擴增。
 
第二任後期,創設研究發展委員會(今研究發展處);領導翁政義教務長、翁鴻山研發處執行長等部屬,草擬陳報《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榮獲教育部評為最優計畫,隨而獲得 27 億元的高額獎助,同時興建成功校區新圖書館和自強校區工學院的五棟新大樓;其中機械、電機、化工等三系新館,各為 8 千坪,造價 4 億元,號稱亞洲各大學最大的系館,校園氣象一新,學界刮目相看。
   
接著,制訂《校長遴選辦法》,建立校長遴選制度;成立「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親赴教育部溝通獲准,讓全校教師得以申請或參與校外的建教合作計畫,奠定成大每年產學合作額度均為全國之冠的雄厚根基。此項產學合作計畫績效,和畢業校友成為企業最愛的兩項指標,成為成大常站鰲頭的驕傲。
 
值得一提的是,馬校長初任校長時,適逢教授治校,學運湧起,南北多所大學師生串聯,動盪不安,惶惶不可終日;而馬校長都能與行政、學術主管,適切溝通,及時回應教師和學生提出的建議,比如公布校務帳目、開闢言論廣場,妥善因應,安定校園。
 
四、兩度奉聘 幸不辱命
 
馬校長榮任之初,他說,我是附工校友(41─44 年日間初級部末屆,當年 3 千餘人報考,僅錄取 120 人;翌年省立工學院,將升格成功大學而預先停招),聘我擔任附設高工補校校務主任。
 
接任之初,學年度招生 4、5 百人,報名僅 5、6 百人;心想振衰起敝,刻不容緩。乃洽新聞中心李金振主任,協助製作口袋型文宣,並由本人與行政主管、教師代表,前往台南縣市學區國中宣導,並邀請國中校長、主任蒞校參訪,相互交流。令人驚喜的是,第二年起,每年招生報名,多達千人以上,奠定長期穩定基礎。令人欣慰的是,而後多年、多任校務主任,多採此種方法,加強招生,維持校運不墜。
 
再者高工職校學生,每年都有參加技能競賽,縣市、地區、全國等層級,附工以往也定有獎勵師生辦法,但長期無法突破獲獎。本人乃與資深教師、校友多方溝通,各科擬訂培訓選手計畫,並接洽行政院勞委會南區訓練中心訓練師,協助培訓。第二年起,陸續於南部縣市、地區競賽脫穎,金銀銅牌相繼湧現,校園士氣高昂。到了第三年,除總體獎牌增加外,榮獲全國鋪面冠軍,我和學生代表李欽雄參加勞委會組成的中華民國代表團,前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辦第 31 屆國際技能競賽,並考察荷、比、盧、德、法、瑞士等歐洲六國的職業教育概況。
 
又接任第二年,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審查年度預算,突有兩位立委提議撤消政大國關中心、中央大學遙測中心與成大附工,且自成大附工執行。接獲消息,猶晴天霹靂,立馬連夜趕往台北內湖,洽請當年附工周文欽總務主任,託其千金北縣周 荃立委營救。所幸二讀會由台南市王滔夫立委,發言撤消此案。
 
現今,今(112)年 8 月 1 日,成大附工合併台南高工,又併入成大附屬台南高工,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而有圓滿結局,身為附工校友、校務主任的我,不由由衷欣慰。
   
再則,附工校務主任 3 年之後,80 年 8 月,承蒙國科會夏漢民主委,商請借調前往擔任研究員兼機要工作小組召集人兼太空計畫室主任秘書 1 年半,又隨同夏主委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科技顧問組召集人(原李國鼎政務委員創設單位),續聘為研究員兼秘書半年後,歸建成大。
 
82 年 8 月,承蒙馬校長續聘為夜間部主任 1 年,當時一面執行公務,一面有感於馬校長榮任校長期間,主持各種會議演說、或應邀公私場合嘉勉晚輩後學,都先行寫稿,時有名言金句,適合編輯成書,分享學界。
 
乃與新聞中心李金振主任等同仁,協助編輯成書,而為《樹人存稿》,開啟之後馬校長陸續著書立說,相繼出版、《大自然的規律》、《牆頭的梯子》、《老榕的話》等書。至於之後榮任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總編輯,自 349 期至 540 期,每月邀稿、潤稿、親撰《編者的話》,既是士林大師,又為科普泰斗。
 
五、敦厚溫情 典範長存
 
馬校長具仁者胸懷,早年得知秦大鈞前校長(任期 1952-1957 年),轉任台大任教並退休後,家居生活困頓,乃與石延平教授等校友聯繫,時予接濟,敬師尊長之情,令人感動。
 
又王唯農前校長(任期 1978─1980 年),既是當時原子科學博士,又曾任青輔會、省黨部主委的國家棟樑,主政成大,校譽鵲起;可惜不幸英年辭世,王校長夫人將當時學界與親友於告別式致贈之奠儀,捐為成大文、理、工、商學院與附設高工等 5 單位之獎學金,惟 10 餘年之後,基金將罄。
 
馬校長心有不捨,乃與李士崇前訓導長、章 然前主任秘書等舊屬,商議邀請南北書畫名家蒞臨成大揮毫,義賣所得,預估募款 200 萬元,作為基金,讓王校長與夫人這番心意,得以繼續嘉惠學子。
 
本案經過全校主管同仁通力合作,努力勸募,結果超乎預期,共募得 300 餘萬元。而本人擔任附工校務主任,乃與林耀鴻教務主任、電機科白錫明資深老師首往台南市議會拜訪副議長林南生校友,承其慨捐王校長基金 20 萬元,另自捐附工獎學金 200 萬元,加上建築科張錦鳳主任、劉曉嵐數學老師發動校友踴躍捐款,王校長獎學基金部分,計捐 60 餘萬元。
 
六、結語
 
馬校長治喪事誼,感謝沈孟儒校長暨行政團隊,宏觀歷任校長、師長貢獻,比照王唯農校長、蘇雪林教授、吳京校長(夏漢民校長 2021 年辭世適逢新冠疫情,未能治喪)等前賢,全力治喪。
   
沈校長依家屬意願,調整告別式由中正堂調為市殯館景行廳,親洽達成;並於學生活動中心多功能廳設置 3 日追思會場,播放回顧影片,展覽文物;團隊編著追思文集,為馬校長治學、治校風範,存為成大永恆教育資產,成大人同感哀榮。
   
(本文作者,曾任成大中文系教授兼總務長、夜間部主任、主任秘書、附設高工校務主任,國科會研究員兼太空計畫室主任秘書、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兼秘書,教育部科技顧問室研究員兼秘書、主任秘書,國立僑大、樹人醫專校長等職,現為國立台南大學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等)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08-15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