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成大快速水質檢測車 獨步全球 中國大陸和澳洲等國家尋求合作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北訊】飲用水中常見有害藍綠藻及有害微生物,嚴重影響水質安全,過去檢測需耗時2天以上,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和經濟部水利署共同合作,首創獨步全球的「移動式有害藻類及微生物監測平台」,亦即水質檢測車,整合光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技術,2小時之內即可快速準確提供檢測數據,確保飲用水安全,並且監測藻類生長,為水庫優養化把關,該項技術,中國大陸和澳洲等國也積極與成大尋求合作。

成大「移動式有害藻類及微生物監測平台」,由環工系特聘教授林財富帶領,18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由成功大學研發長王鴻博主持,水利署副總工程司謝政道、保育事業組組長王藝峰、正工程司林杰熙、簡任工程司陳炳訓等人也都參與盛會。

成大研發長王鴻博代表校長黃煌煇主持成果發表會,他表示成功大學的產學合作績效向來是全國最高,成大不僅在學術研究上用功,對國內產業也非投入,林財富教授經過不斷創新和研發,開發出來的水質檢測車,檢測快速,功能強大,大大降低國內用水的風險,貢獻極大。

水利署副總工程司謝政道表示水利署長期關注國內水源水質,於優化和汙染長期監控,水利署和成功大學從2009年開始合作,共同為國內水質把關,包括水質通報和研究計畫,目前「移動式有害藻類及微生物監測平台」已經可以巡迴全國,即時快速的監控水質,非常感謝成大林財富老師帶領團隊的全力投入。

「移動式有害藻類及微生物監測平台」是環工系林財富教授和吳哲宏助理教授、美和科技大學顏宏愷助理教授等人共同合作,首創的水質檢測車,整合實驗室的儀器與技術,即時定量聚合酶反應儀(qPCR)、現地活體螢光探針(IVF probe)、酵素免疫吸附分析(ELISA)、光學顯微鏡、分光光度計、螢光光度計、光學顯微鏡,搭以風速計…等,綜合光學、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其測試技術彼此可以互相印證及互補,共可檢測分析總微囊藻、產毒微囊藻、產臭藻、大腸桿菌群等基因數、微囊藻毒素、柱孢藻毒素、麻痺性貝類毒素、藻數等濃度…等26種相關項目,將有害藍綠藻、毒素、臭味物質、及有害微生物指標菌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模組與機動化,可以將監測平台快速移動至水源附近,採樣後立即在現場進行分析。

林財富教授表示,過去的水質監測流程,由發現、通知檢測、現場採樣、實驗室分析、分析結果提報、啟動相關預警或應變機制,曠日廢時,最少需要2天以上,此時水中毒素、臭味物質或是有害微生物已經進入公共給水系統,影響民眾用水安全,打擊民眾對於環保及供水單位之信心。

因此,成大水質檢測車從2009年開始研究籌建水質檢測車,2011年開始啟動測試,2013年確認該系統不僅可以定期監測全台各水庫的狀況,最重要是在緊急事故發生時,可以立即到達現場,即時解決問題。

林財富教授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10月15日水利署發現石門水庫的卡爾森指數偏高,成大立即啟動水質檢測車進行採樣作業,很快證實是虛驚一場,也確認水質檢測車能快速解決迫切性的問題;當時分別在石門水庫水源進流處、龍珠灣以及石門水庫水廠原水取水口進行採樣與分析,確認石門水庫中藻類風險;
分子生物技術分析結果大多低於偵測極限,對於公共給水安全不具有威脅性。

成大水質檢測車也曾經遠赴離島金門縣6座水庫進行採樣及現地監測工作,包括金湖水庫、田埔水庫、榮湖水庫、金沙水庫、陽明湖水庫以及太湖水庫。採樣點位於各水庫之水庫水源取水口處,採樣深度皆採表水約0.5公尺。

檢測分析項目包括產毒基因量(應用分子生物技術)、藻類毒素濃度(免疫學技術)、及藻類數量(光學技術);其中有5座水庫測到柱孢藻毒素基因、4座水庫有微囊藻產毒基因,免疫學分析也測到藻類毒素。

有鑑於前述金門水庫水質中之藻毒可能產生的影響性,成大團隊也立即分析自來水廠清水,所幸兩種主要藻類毒素均未檢測出,顯示淨水廠在問題發生後,也能藉由水質檢測車快速有效地瞭解並去除水中藻類毒素。

林財富教授表示台灣每座水庫藻華好發季節不同,成大水質檢測車2年多以來,不斷在全台灣和離島的34座水庫進行定期及不定期監測、以及採樣和現場樣品分析之驗證,有效建立水庫季節性水質特性,以及水庫藻毒應變監測作業,並且提供水庫優養化、有害藻類、毒素及微生物事件處理技術諮詢及分析。

該平台具移動優勢,除可支援區域性緊急事件發生現場檢測作業外,亦可以作為平日巡迴監測工具,迅速提供重要水質資訊,讓管理單位或各級淨水廠有更足夠的時間及依據啟動預警或應變程序,發揮極大功能。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102.09.18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