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成大謝達斌教授團隊 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

成大謝達斌教授團隊 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
成大謝達斌教授(右)與蘇五洲教授(左)
成大謝達斌教授團隊 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
成大謝達斌教授團隊 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
成大謝達斌教授領導的跨校跨領域團隊,歷經10餘年研發出「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是全球最早研發出以光學方式進行精準基因修剪的技術,榮獲2017年國家新創獎。該技術可準精辨識特定DNA序列的分子,修剪與編輯基因。癌症治療常見抗藥性,此一技術未來若用於剔除癌細胞的抗藥性基因,將可大幅提升治療成效。

「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研發團隊由成大醫學院口腔醫學研究所謝達斌教授、成大醫院蘇五洲醫師、清大化學系胡紀如教授、成大醫院內科蔡宗霖博士等人組成,該技術已取得台灣、美國、中國、澳洲等國專利。更難得的是,謝達斌教授率領不同研發團隊所研發的生醫技術,自2014年起連續4年獲得國家新創獎榮譽。

謝達斌指出,基因控制與修改是現今全球最受重視的研究議題之一,被視為是癌症、傳染、遺傳、代謝等疾病精準治療的關鍵,以癌症抗藥性來說,若能剔除患者的癌細胞抗藥基因,治療上患者的抗藥性會大減,連帶的,化療藥劑用量也減少,病人免疫系統受到最小的破壞,對抗疾病勝算提高。

「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可概略區分為3大技術,首先設計出細胞穿透力強的奈米粒子,並在其上承載具備精準辨識特定DNA的分子,以辨識出特定DNA分子,最後啟動奈米粒子的光子激發機制,剪切或編輯DNA。謝達斌以手槍擊發過程來形容這項技術:奈米粒子本身就像一台車把車上的關鍵人物送到細胞及細胞核裡,而上面搭載的聚合物則辨識特定DNA的分子,好比瞄?靶心,待確定瞄準後,此一聚合物結構上的變化將光激發分子拉離開奈米粒子的控制範圍,就像拉開保險桿一樣,而打開光子激發機制。最後如子彈射出似地由光子激發基因剪切或編輯。

團隊以會發出螢光的線蟲做實驗,精確剔除其螢光基因,線蟲就失去發光的能力,證明「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的精準性能從細胞帶到整個生物體。謝達斌表示,團隊下一步將進行動物試驗,以了解更多的應用可能性。

謝達斌指出,團隊早期致力於奈米粒子合成,同時發展量測奈米粒子特性的方法,再一步步將奈米技術帶進分子生物學應用的領域,為了研發「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又與材料學結合並跨入光電領域。
謝達斌表示,生物科技研究需要很多資源,團隊能做出成績要感謝學校及公部門的支持,協助團隊爭取到各類國家型計畫,資源不虞匱乏下,才能持續向前邁進。

謝達斌教授實驗室,10多年來秉持以科學、新技術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的理念,而與不同領域教授、研究生結合組成不同研究團隊,相關研究成果至今連續4年獲得國家新創獎。2014年「整合式磁振分子顯影與標靶式射頻熱化療系統之奈米針劑與醫療儀設開發」,結合熱療與化療加強抗療效果。2015年「飛速可攜式雲端分子診斷儀」,在解決疾病診斷及治療問題,了解藥物對病患的效用,並用於標靶治療的效用、診斷疾病感染源及患者抗藥性等判定。2016年「CT/MRI雙顯影與癌細胞放射治療敏感度偵測並增敏功能之創新奈米粒子」,用於預測癌症放射治療是否有效,治療效果不佳者如何強化反應,以及一針劑可同時做CT與MRI。 2017年「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開發出以光學方法控制剪輯基因技術。

謝達斌說,獲得新創獎代表研究成果有一定價值與實用性,對參與的學生來說,是很大肯定,有助於日後職涯發展或創業,也讓產業界看見學術成績,帶來合作機會,及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2015年、2016年獲獎的研究,當年的學生已成立新創公司,2014年的團隊學生現也著手籌組公司。

實驗室團隊頻頻得獎,蘇五洲醫師表示,帶團隊要適時放手,學生才有機會發揮創意與想像,失敗要檢討而非責怪,有要求而不強求。對於跨校跨領域的成員,要有更多的包容,找出彼此互利互助之處。

成大醫院內科蔡宗霖博士,博班即加入實驗室團隊至今做博士後研究,前後約7年。他說,謝達斌、蘇五洲都是心胸開闊的老師,不限制學生發想,不要求學生做特定題目或硬要做出什麼成果,學生有想法,可以與老師就各面向討論,讓人願意一直跟著他們做研究,一起有新的想法,有新的合作方案。他透露,有人跟了老師10多年,現在仍持續中。

謝達斌也透露,得獎風光的背後有更多的失敗,有的想法不一定可行,該放棄就要放棄,但究竟要堅持或放棄,很難做判斷,必需經常參加研討會,了解科技發展與研究發現,勤讀學術文獻與書籍,才能綜觀全局,做出決定。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