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需要想像力 吳恭儉充滿感恩的數學研究之路
「數學需要的是想像力。」採訪獲得106年吳大猷紀念獎的數學系暨應用數學所副教授吳恭儉,「有些人原本高中數學成績還不錯,為何上了大學以後學到微積分的定理推導時就暈頭轉向了?」這時吳老師一語道破數學的關鍵,「到了高等數學的世界,需要的是想像力,要能夠想像數學的抽象推演,不但要知道如何解題,還要知道解法的來龍去脈。」
吳恭儉專長領域是偏微分方程,近年來在系上都開設氣體動力學方面的相關基礎課程,包含波茲曼collision opertator及傳輸方程的基本性質。波茲曼方程式是描述非熱力學平衡狀態的勢力學系統統計行為的偏微分方程式,而吳恭儉研究主題在於成功地推廣波茲曼方程(Boltzmann transport equation,簡稱BTE)的逐點解釋,可分析數種重要的動力學方程,其分子間碰撞的行為。
參加中研院課程啟發數學研究之路 最感恩劉太平院士
故鄉在澎湖的吳恭儉高中之前都是戲水玩樂的好命學生,跟許多澎湖學子一樣,無憂無慮地在故鄉完成高中學業,「基本上在上大學之前是沒離開過那座小島的。」大學時選擇高師大,「原本就是單純的想當老師,我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數學天份,頂多可以說做漁貨批發的父親很有數學頭腦的遺傳吧。」吳恭儉大四時參加了中研院的數學課程,就此啟發了數學理論研究之路,他最感恩的就是曾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的劉太平院士。
2003年就讀高師大數學系的吳恭儉被推薦前往中研院參加特設的核心課程(高等實分析),「每週六、日到中研院上課,補助交通食宿,我算是個性溫和的學生吧,系主任來問,我就乖乖答應了,當時沒有高鐵,從學校出發得花7個小時才能到南港中研院。」 沒想到這原本以碩博士生為主的課程,吳恭儉最後拿到班上第二名,不但讓當時擔任數學所所長的劉太平對他留下深刻印象,吳恭儉也大開眼界,「感覺自己在數學理論方面好像很有天份喔。」
多年後吳恭儉攻讀博士時因參加研討會與劉太平再次相遇,這次劉太平特別邀請當時研究流體力學的吳恭儉參與他主持的研討班,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順利,劉太平給的問題,吳恭儉怎樣就是做不出成果來,一連換了好幾個方向,沒辦法就是沒辦法, 「現在電腦內還留有一個夾,放著當時他給的問題,一直不想刪掉,就當作是一個紀念品吧」。
然而吳恭儉取得博士學位後,劉太平卻還是願意推薦這位在他手上完全無任何相關研究成果的學生,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吳恭儉花了2年就取得氣體動力學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隨後回台任教於母校高師大,並於2015年受聘於成功大學。
做研究也講緣份? 貴人相助發掘數學理論迷人魅力
「做研究也是要講緣份的。」吳恭儉嘆道,在台灣很想與劉太平院士合作不可得,但在英國與法籍指導教授卻溝通無礙,兩年的時間就獨立做出了兩個不同方向的重要結果。後來吳恭儉在一個研討會場合與劉太平閒聊,劉太平特地跟他說了一段話,「以前我跟你講的你都?不懂,我以為是你英文不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用國語、台語跟你講,你也是不懂,可見我講的話你是真的都?不懂啊!」兩人不禁相視大笑。
「這一路上真的有很多貴人相助。」吳恭儉說,除了劉太平院士及母校高師大的老師之外,碩士班指導教授蔡東和以及博士班指導教授林琦焜也影響吳恭儉很多,當然,讓他徹底改頭換面的劍橋大學法國籍教授Clément Mouhot更是他學術上的貴人。
吳恭儉說,很多人以為學數學要死背方程式,再套用方程式來解題,這在初等數學也許管用,但進入高等數學領域後,學數學需要保持好奇心與想像力,而隨著計算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原本難解的數學問題也會有所突破,不必懼怕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做計算,數學理論的迷人魅力等你來發掘。(撰文/葉佳彬 圖片/盧威聿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