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讓路給風走 林子平教授提都市退燒關鍵解方

都市裡建築物密集、綠地少,夜間熱氣尚未消散,天亮又繼續加溫,「都市熱島效應」,讓都市像個悶燒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子平在科技部長期支持下,建立都市退燒跨國/跨領域團隊,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5個城市都會區繪製出高解析度的都市氣候地圖,準確點出都市高溫熱點等重要資訊並提出關鍵退燒解方-讓路給風走,團隊與中央及地方政府密切合作,陸續將研究成果落實於可管制、易操作的政策及法令,為減緩都市高溫盡一分心力。 
 
都市氣候圖
林子平建教授團隊繪製高解析度的都市氣候地圖
 
另外,林子平教授也觀察到「台灣機車騎士、行人,都會盡量躲在陰影下,常形成有趣畫面」,激發起投入研究人體熱舒適性與都市遮蔭研究,歸納出台灣民眾感受到溫度舒適的戶外首要條件為「避免日照直射」及「體感溫度約在攝氏26-30度之間」, 建立起全球第一個「亞熱帶/熱帶區人體熱舒適溫度範圍」,研究成果2009年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科技部17日舉行記者會,邀請林子平教授分享近20年來以「都市熱島效應」為主題的研究歷程、方法與成果,以及已導入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及法令的實際應用。
 
記者會
林子平教授接受媒體採訪
 
減緩熱島效應,除加強遮蔭外,林子平教授提出都市通風的概念-「讓路給風走」。他指出,許多國內外研究都建議,要引入公園、綠地、河川的涼風以降低都市高溫,但這些空間都被密集大樓包圍,就像一群人密集站在電扇前,前排人享受涼風,後排人卻十分悶熱。改善關鍵在於,設計時要避免建築物正面迎風,讓建築物「側身或調整角度」讓出空間,並加寬建物間的距離,使涼爽空氣能自然流動,進入都市每個角落。
 
團隊不僅協助台中市建立全國首創的「基地通風率」,更將其納入「台中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透過量化評估建築基地通風設計,讓被高樓佔領的都市,留下給風走的廊道。林子平教授也應用長期溫度量測的資料,協助高雄市政府驗證「高雄厝」政策的降溫與減碳效益。協助台南市政府研擬涼適遮棚、遮蔭廊道、空調減排等建築法令,現在也著手進行台北市熱環境及風環境的監測及分析。
 
另一項讓林子平教授引以為傲的是,團隊首創的「亞熱帶/熱帶區人體熱舒適溫度範圍」,國際上常以寒冷地區人體熱舒適喜好做為基準,戶外環境設計多以開闊且無遮蔽的廣場及草皮為主,團隊的研究,提供熱濕氣候區國家做為降溫、通風、遮蔭設計的基準值。論文被德國、日本、加拿大、澳洲、以色列、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等國學者研究引用。人體熱舒適溫度範圍在台灣已應用在台中花博花舞館、台南沙崙國中、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以期透過都市環境的遮蔭設計,維持環境舒適度,改善行人戶外活動品質。
 
投入都市熱島效應相關研究1、20年,林子平教授說,一路走來有太多的感謝,科技部長期、大力支持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給了許多的補助。更要感謝成大校方對綠建築、熱島效應、建築能源等相關的領域的重視。他說,與所帶領的「建築與氣候研究室」成員、學生,一起到現場勘查環境、架設儀器、分析數據、撰寫成果,與產業及政府共同討論如何應用研究成果,是非常愉快且有成就感的過程。未來將繼續研究推動都市降溫,假以時日,都市將能真正退燒。(圖/林子平教授提供)
 
量測
林子平教授(左三)帶領學生量測環境氣候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06-1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