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有庠科技獎 成大囊括4席近年之最

「有庠科技獎」是台灣科技領域研究中具指標意義的重要大獎。2020年成功大學學者在「第十八屆有庠科技獎」、「第九屆有庠科技發明獎」共囊括4席,為近年之最。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材料系特聘教授劉全璞,3位學者榮獲「有庠科技論文獎」,電機系特聘教授林志隆獲頒兩年一度「有庠科技發明獎」。4位學者以學術成果協助產業創新,提昇台灣科技的競爭力,表現傑出、貢獻卓著。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是國科會(科技部前身)核准成立之第一家民間財團法人組織,積極推動國內科技事務及獎勵科技人才。每年舉辦「有庠科技獎」,是國內科技學術領域盛會。獎項分為「有庠科技講座」5名、「有庠科技論文獎」12名,以及兩年一次的「有庠科技發明獎」6名。成大今年一口氣拿下4席,實屬不易。

 

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在「奈米科技類」獲得有庠科技論文獎。他同時也是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之「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學者之一,在此嶄露頭角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專長領域為材料物理,楊展其副教授與團隊開發出新世代的關鍵光控技術,可用於同時調變多元記憶體材料鐵酸鉍(BiFeO3)之多種記憶組態。單一鐵酸鉍的原子晶胞有8種排列組合的記憶組態,具有遠高於室溫的耐受性與穩定度,其相關應用可大幅提升資料儲存密度,而且降低耗能。

 

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量子電腦開發,都需要儲存海量資訊及快速存取的記憶體技術。楊展其副教授表示,若能掌握大容量、小型化且節能的多位元記憶體技術,再搭配高速運算,對於發展中的物聯網、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都有正面助益。

楊展其

物理系副教授楊展其在「奈米科技類」獲得有庠科技論文獎

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帶領團隊研發出具生物相容性之醫材─奈米顯影探針(奈米夜明珠),獲「奈米科技類」有庠科技論文獎。動物實驗證實,奈米夜明珠經靜脈注射,幾乎全數聚集在肝臟腫瘤處,以低劑量X光照射就會發光,腫瘤位置、大小一目了然,最特別的是,X光照射一次,位在深層組織的夜明珠至少持續發亮3小時。發光的特點讓醫生與病患間的溝通更加順利。而且,照射X 光後當天就能知道結果,幫助醫生更快做出判斷。

 

「奈米夜明珠」若能實際用於臨床,定能對醫療診斷帶來莫大助益。學術研究要產業化,需要各方協助,工研院有計畫將「奈米夜明珠」列為「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計畫-價創計畫」,希望不久將來,「奈米夜明珠」能夠落實於病患。

葉晨聖

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獲「奈米科技類」有庠科技論文獎

材料系特聘教授劉全璞,獲得「綠色科技類」有庠科技論文獎。物聯網時代,小電力是趨勢,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可不受地形、時間、方式限制,這些轉換過程都要有壓電材料,目前壓電材料效能低,應用受限。劉全璞教授團隊提出創新做法,在常見較便宜的材料內部及表面開孔洞,提升材料的壓電係數,經實驗證實可大幅提升6倍以上,顛覆材料科學家認為壓電係數不可更改的本質。該技術具有簡單、低成本、高可靠度等優點,適用所有壓電材料。

 

壓電採集原理為將振動或衝擊的機械能轉成電能,走路、跑跳、呼吸、心跳等皆可轉換成電能,劉全璞提出的壓電材料技術,未來若成為心律調節器等健康照護或穿戴裝置穩定供電來源,對智慧醫療、智慧生活等物聯網應用大有助益。

劉全璞

材料系特聘教授劉全璞,獲得「綠色科技類」有庠科技論文獎

電機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在「光電科技類」獲得兩年一次的有庠科技發明獎。該獎項目的在鼓勵學術界與產學界交流合作,促進科技應用。林志隆教授團隊與科技公司合作研發「適用於大尺寸互動式面板之光感測電路」技術,改良面板,增加附加價值。其獲得多項專利的電路設計,可偵測雷射筆射出的六種顏色光、能避免環境光影響,以致面板未能正確接收到雷射筆顏色訊號等優點。

 

傳統的電子白板、大型螢幕,適合個人單獨使用。林志隆教授團隊開發的技術,能讓不同顏色的雷射光停留在面板上。多人同時使用,能以顏色區分,不相互干擾。還做到不碰觸螢幕即可標示重點及隨時儲存檔案,成為會議或教學記錄。林志隆教授期許此技術能為顯示器注入嶄新元素,開創全新的藍海市場。

林志隆

電機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在「光電科技類」獲得兩年一次的有庠科技發明獎

撰文/劉姿佑、張怡婷、孟慶慈,照片/教授提供/攝影/劉姿佑、倪冠雲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07-17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