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不同世代的相遇 重新賦予考古意義 成大考古所舉辦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

文/張怡婷 圖/成大考古所副教授鍾國風
 
e
成大考古團隊來到花蓮縣富世遺址「發掘」神秘立石的真相
 
「考古的意義,同時也是幫助現居這片土地的人們去訴說他們的歷史。」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團隊與成大工業設計系聯合舉辦「守護世代Bsngan的地方-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展現近兩年在富世遺址的考古挖掘成果。
 
「守護世代Bsngan的地方-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8月21日起至9月30日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太魯閣文創園區展出。「Bsngan」為太魯閣族語,意思是相遇、交換的地方。展覽計畫主持人之一的成大考古所副教授鍾國風指出,當地原住民族祖先帶著自家生產的物品,與不同地區的住民在Bsngan進行貿易與交換,建立起族人的生活領域。同時也象徵著不同世代的人在此相遇,共同守護著Bsngan這片土地。
 
t
「守護世代Bsngan的地方-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展至9月30日
 
富世遺址位在花蓮縣立霧溪下游出海口的Bsngan一處特別的河階臺地,過去考古團隊挖掘出許多遍佈直立的「立石」,有些人臆測是宗教膜拜、墓葬標誌或是建築遺構。2019年暑假成大考古所學生來到這裡「發掘」神秘立石的真相。成大考古團隊發現立石與房屋建築的柱洞群共伴排列,逐漸釐清立石的埋藏脈絡與空間分佈的關聯性,由此研判立石為建築物構件的遺留。
 
成大考古學研究所學生施東佑指出,當地人大多認為地表佈滿的立石是過去荷蘭人和日本人居住時所遺留下的墓碑,其中一位居民來到了遺址前,便憶起小時候在遺址上跟著父親玩耍、耕種的情景,幫忙壘砌駁坎、耕種花生、玉米等作物。「遺址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有獨特的意義,我認為這種多元的陳述應該被保留,遺址也是在地認同的重要聲音。」
 
富世遺址的河階地從2000年前的聚落,轉變為現今當地太魯閣族人的農耕地,部分矗立的「立石」被重新堆置或鑲嵌,成為農作駁坎的一部分,重新賦予立石意義。成大考古團隊除了挖掘遺址,同時也和當地居民合作,帶領富世課輔班師生下坑體驗考古挖掘,用刷子輕輕刷去陶器上的塵土,親手觸碰立石遺構;帶著畫筆、圖紙,仔細觀察立石與遺跡,想像過去祖先生活的景象,對祖先世居的傳統領域及家鄉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深刻的體認。
 
r
成大考古團隊帶領富世課輔班師生下坑體驗考古挖掘
 
參與策辦展覽的成大工業設計系研究生彭程表示,這是他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摩考古田野調查的過程,跟著考古團隊、當地族人長期互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經歷的生命經驗,他們如何看待土地,讓原本壯麗的山、河、海,增添了生命與厚度。深刻體會不以漢人本位思考,虛心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彼此。「當我們向過去學習,可以讓文化被看見、不被遺忘。以上的種種,都激起我對文化的了解與再詮釋的熱情和創意。」
 
r
成大考古團隊開啟一個良善的對話平台,縫合長久以來遺址與居民的疏離
 
在考古文物展的籌辦過程中,成大團隊拜會當地部落會議幹部以及居民,相互交換意見、尋求展覽文案內容的共識,展覽一改過往考古學以史前為主軸,而是鏈結史前與當代,藉以表達世代的土地權利延續性。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開啟一個良善的對話平台,縫合長久以來遺址與居民的疏離,凸顯出遺址的在地性與公共價值。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1-09-09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