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成大「人工智慧在高教的角色及應用論壇」圓滿落幕 師生熱情參加共探 AI 未來發展

文/成大國際處 圖/翁進忠
 
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事務處 9 月 18 日在成大成功校區圖書館地下室一樓會議廳舉行第二場次「人工智慧在高教的角色及應用論壇」。此次論壇延續 9 月 10 日第一場的討論,聚焦於 AI 在美學設計及表演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深入探討大型語言模型在語言、族群、公平性,以及法律和社會制度中的影響,為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多角度思考。今年「人工智慧在高教的角色及應用論壇」活動總計超過 800 名師生熱情參與,共同探討 AI 的未來發展。
 
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
沈孟儒校長表示,人工智慧對高教的衝擊與挑戰與日俱增,成大將更積極提升各種因應措施
 
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於開幕致詞表示,人工智慧對高教的衝擊與挑戰與日俱增,成大自去(2023)年起每學期皆會做一次相應評估與調整,今年亦再度召集各領域專家舉辦為期 2 日之論壇。在上週 9 月 10 日論壇的第一場次中,談及了 AI 在各國高等教育的應用與發展、如何在教學面向藉 AI 科技促進人類福祉等,今天 9 月 18 日的主題則包含 AI 在美學、設計與表演藝術上之運用,並由近年科技法與醫療案例解析 AI 可能造成之不平等。沈校長表示,要變成 AI 的大滾輪或殖民地,國家正面臨十字路口,而從學校角度做起,成大將更積極提升各種因應措施,包括下學期開始使用數位治理專門之檢核表檢視學校各方面數位化指標,並提供師生與職員更多元而便捷的 AI 工具,全方位提升教學成果與行政效率。
 
「人工智慧在美學與設計的應用」中,台灣設計研究院暨本校產創所特聘教授劉世南研發
台灣設計研究院暨成大產創所特聘教授劉世南研發長(右)受邀分享「人工智慧在美學與設計的應用」
 
在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美學與設計的應用」中,台灣設計研究院暨本校產創所特聘教授劉世南研發長,舉平面廣告為例說明科技演進,強調藝術創作目的並非純追求逼真,也重視人類生命情感的表達。劉所長分享人工智慧在數位民主與精準醫學等領域的應用,說明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相當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並總結科技是人類文明實踐價值的工具,學習以「役物而不役於物」的精神運用人工智慧等科技,已是現今個體與社群的共同議題。。
 
成大藝術所馬薇茜副教授
成大藝術所馬薇茜副教授分享「人工智慧於表演藝術創作之應用」
 
成大藝術所馬薇茜副教授於主題演講「人工智慧於表演藝術創作之應用」中,分享藝研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的教學現場,運用 AI 進行藝術創作為案例,涵蓋人文史觀、藝術展演與跨領域合作,引領學生應用 AI 增強表演藝術、劇場策展、文化路徑與歷史人文等面向,並從中培養結合人文涵養與藝術創作的創意思維與社會責任感。
 
綜合交流座談由成大圖書館傅子芳館長擔任引言人,提及蓬勃 AI 技術對大學圖書館在知識管理、資料檢索與學術資源提供等層面的衝擊與轉機。透過介紹各國高等教育的 AI 發展與應用,傅館長分享成大圖書館如何回應人工智慧的衝擊。傅館長提到生成式 AI 如何促進 POCT(Point-of-care testing)發展,並分享學生的構思的實作情形,帶出「役物而不役於物」的主軸。數學系舒宇宸副教授先討論目前現有的生成式 AI 模型其實取決於機率,並強調人機合作其實更仰賴人的分辨能力等素養,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如何批判性地運用人工智慧。資訊系楊中平副教授則分享自己如何運用結合人文與資訊,如以資訊復育臺南西拉雅民族的語言與文化,或結合人工智慧的圖像比對等技術,讓學生走過 150 年前馬雅各醫師的宣教之路,進而反思土地與心靈;並透過這些課程讓高等教育走入社區,回應社區的需要;並期許即便科技潮流難以抵擋,仍透過數位人文課程讓學生學習與人工智慧共存。工科系游濟華副教授則先以計算機的發展史破題,回顧人工智慧發展的突破十分仰賴演算等領域進展,並分享如何將蛋白質結構轉換成音樂訓練人工智慧,強調人工智慧產出其實取決於人的指示,價值更是由人類賦予;也分享如何用資訊模型辨識登革熱的症狀等應用,提升醫療現場第一線人員判斷的效率與信度。
 
主題演講「大型語言模型(LLM,Large-Language Model)的公平性」中,敏求運算學院李韶曼助理教授提到現行人工智慧多偏向西方文化與審美觀點,且以不同語言或文化情境進行相同實驗,LLM 呈現不同傾向,例如背景設定為東亞國家,則大型語言模型傾向呈現男性與年長者觀點。這些結果皆反應長期文化霸權帶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平等,造成在使用大型語言模型描摹時,特定族群易遭到排除,或導致社會往單一特定方向發展,不利不同觀點互動與相互理解。李老師並認為國際人權法規範應加入文化衝擊評估(Cultural Impact Assessments, CIAs)以促進人工智慧能包容與尊重全球不同民族的文化。
 
成大首場人工智慧論壇活動,吸引逾 380 位師生到場參與
「人工智慧在高教的角色及應用論壇」二個場次活動,累計超過 800 人次熱情參與
 
活動下午綜合交流論壇由心理系胡中凡主任引言,從近日時事切入,提到人工智慧始於人性,人在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成果時,理應反思科技帶來的一切,強調人工智慧的興衰其實體現人性需求,而非人工智慧本身的好壞。胡老師引導聽眾思考人工智慧與人的不同,並分享心理學學界有關人工智慧的創造力以及假記憶等實驗,他認為要讓人工智慧學習為人類設想,方能避免人工智慧對人類群體造成損害。經濟系林常青主任則比較現實與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性別刻板印象,結果顯示大型語言模型複製了人類的性別刻板印象而非客觀數據;甚至放大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林老師總結人工智慧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單是技術問題,而是人類群體的問題;法律系葉婉如副教授延續人工智慧隱憂的議題,分析歐盟近期實行的《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對社會造成的規制、規範數位經濟時代的數位巨擘,達到數位平台治理,保障每位用戶的權利,也維護數位社會的開放與公平,相較之下,臺灣目前的法律規範仍偏向自律規範。不分系吳易叡副教授則回顧歷史,追溯至二戰甫結束的 1940 年代以來人類對科技觀感的演變,以醫療來說,有色人種約在十年前才開始納入討論,甚至低社經地位以及罕見疾病者遭到人工智慧忽略,無法及時接受醫療資源幫助。並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曾試圖研究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不同地區以及語言的人群,卻備受批評,顯示醫療場域免不了偏見;從而帶出大數據的資料庫大小為其次。
 
論壇最後,謝孫源國際長特別感謝師長與同學們的參與,並再次強調成大對 AI 應用與教學之重視,預告論壇下學期將以不同形式繼續舉辦。今(113年)為期兩天的論壇共有超過 800 人次參與,23 名教師在論壇中分享人工智慧最新的應用與洞見,現場並結合 Slido 互動工具,使聽眾能藉手機即時向講者提問進行互動。透過本次論壇的交流與分享,期望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對高教之角色及應用,並促進全校師生面對人工智慧時代須俱備之知能與素養,並結合人工智慧微學程等系列活動,將數位治理融入於校園生活。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4/09/19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