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第六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 成大獲 2 首獎、5 楷模、1 績優獎創最佳記錄
文、圖/成大研發處、成大新聞中心
2025 第六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揭曉,國立成功大學獲得 2 首獎、5 楷模與 1 績優獎,連續 4 年成為最大贏家,不但入圍數量蟬聯冠軍,也是得獎件數最多的一年,其中成大第一本完成確信的永續報告書也獲得楷模獎的肯定。

2025 第六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 成大獲 2 首獎、5 楷模、1 績優獎創最佳記錄
今年成大報名 14 件入圍 8 件,蟬聯最多入圍數量冠軍。而且 8 件全數獲獎,創下提報獎項以來得獎最多的記錄。在「永續課程組」以「CO 做伙:成大踏溯與台南共築知識新大學」,在「生態共好組」以「『鯨報台南 20』台灣與西太平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教育永續行動」,雙雙獲得首獎。
5 項同獲楷模獎分別是 「生態共好組:成功遙感治碳─嘉義 AI 淨零」、「福祉共生組」的「全民科技防疫:AI 智慧偵測登革熱防疫預警系統」、「共創樂智友善社區─成大屏東縣好厝邊」、「產業共創組:產學大聯盟以氫代碳幫助台灣邁向碳中和」,「永續報告書組:2023-2024 成功大學永續報告書」及「在地共融組」的「相伴 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2025 第六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 4 月 8 日下午在台北舉辦贈獎典禮,現場匯聚超過 30 位校長、副校長、永續長等獲獎大學校方代表出席。《遠見》指出,今年全台大學有 67 校 215 件報名,總參賽件數較上屆成長 25.7%,其中一般大學較技職大學報名踴躍搶占 7 成入圍名額,而總入圍件數 86 件其中有 5 成 6 被公立大學拿下。

首獎/永續課程組/CO 做伙:成大踏溯與台南共築知識新大學
首獎/永續課程組/CO 做伙:成大踏溯與台南共築知識新大學
代表領獎的陳玉女副校長致詞時指出,成立於 2017 年的踏溯台南通識課程已經進展到 3.0 版,2018 年申請了踏溯專利,因為它有它的社會影響力,很多人都希望他們能夠踏溯,因為市場的需求我們也開創了踏溯文化資產公司,這門課程事實上是大學和地方共生共榮的永續課程,像微血管一般的流經台南各個區域,讓地方的特色能夠被看到,特別感謝師資團隊的努力,包含校內 80 多位老師及台南各社區 120 多位業師的共同協助和參與,也藉此機會要感謝前任蘇慧貞校長極具前瞻性的眼界和魄力推動這門課,及現任沈孟儒校長以永續的決斷力讓課程持續往前,更感謝台南市民的支持。
主要授課老師是成大陳玉女副校長、文學院高實玫院長等人,踏溯台南是成大自 106 學年起為大一生開設的跨院通識教育和全校必修課程。自 106 年開課以來,修畢人數總共累計中文班 23,695 人、英文班 485 人。授課需大學教師宏觀論述,更需社區業師微觀生活經驗,課程進入臺南各角落與都市緊密結合,修習跨域整合的社會實踐與在地人文專業為初心,著重培養關懷同理。目前課程涵蓋全市 33 個行政區,課程教師並與 97 個社區、125 位業師合作,並培養 36 位社區業師來授課,社區作為教室讓雙方互利共學,社區民眾參與大學課程,學習到新科技及年輕創意;讓大學生進入社區,觀察社區需求,設計創造問題解決方案,營造雙方互惠機制。

首獎/生態共好組/「鯨報台南 20」台灣與西太平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教育永續行動
首獎/生態共好組/「鯨報台南 20」台灣與西太平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教育永續行動
代表領獎的計畫主持人生命科學系教授兼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致詞感謝評審團的肯定,他指出,搶救鯨豚一秒都不能拖,一秒都不能等,死亡的鯨豚解剖一點都不能放過,我們希望找到他死亡的原因。感謝辛致煒教授及黃仲菁教授組成全新的主持人團隊,不但加入了教育元素,甚至走到日本筑波大學推廣理念,希望藉此次得獎讓更多人了解,也激發我們產生未來的新方向。
王浩文教授指出,國立成功大學師生 1992 年即率全國之先不曾間斷地投入擱淺鯨豚事件處理,2004 年與台南市政府及林務局合作,在台南四草設立鯨豚救援設施,2009 年正式在成大安南校區設立「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建立從第一線處理、救援、醫療、復健到野放,專注於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救援系統,以及死亡個體病理解剖分析,在協助國家逐步累積屬於西太平洋台灣段案例與數據的同時,不忘學術與教育單位的使命,選定研究課題與創新研究成果,並建立專業海洋保育與教育中心及全國特殊的環境教育場域,結合民眾、社會團體、學校、政府甚至是國外大學夥伴,以務實、科學的態度,進行海洋教育的落實與推廣。

楷模獎/生態共好組/成功遙感治碳─嘉義 AI 淨零
楷模獎/生態共好組/成功遙感治碳─嘉義 AI 淨零
計畫主持人測量系吳治達教授代表領獎時致詞感謝成大沈孟儒校長提供很好的投入永續研究的機會,以及嘉義市政府跟嘉義市環保局李佳禾局長給予支持,讓我們把所發展的 AI 人工智慧及無人機等測量方法實際落實在嘉義市進行盤查。也謝謝重要的團隊夥伴,包括成大建築系的徐宇亮教授、林子平教授、清大森林系柳婉郁特聘教授,還有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的洪若彬副研究員,重要的博士後研究的宋建豪博士,在過程中給予很多幫忙。希望未來成大的能量,對於台灣邁向永續、邁向淨零碳排跟碳盤查方面能夠有所貢獻。
吳治達教授指出,2050 年淨零碳排是全球重要環境目標,都市綠地提供了重要的碳匯效益,如何正確量化其價值是當前重要挑戰。築基於成功大學校園碳匯調查經驗,團隊嘗試將當代最先進的地理人工智慧(Geo-AI)演算法,應用於擁有豐富「綠地資源」和「木都文化遺產」的嘉義市,進行都市碳匯量估算。在團隊與嘉義市環保局共同努力下,迄今已完成 7 處都市綠地和嘉義實驗木場碳匯量估算,使得嘉義市成為全臺第一個應用 Geo-AI 結合無人機多光譜航拍進行都市綠地碳匯調查之城市。計畫由吳治達教授、徐宇亮助理教授以及李佳禾局長共同主持,研究團隊包含林子平特聘教授、柳婉郁特聘教授、洪若彬副研究員與宋健豪博士,展現跨域整合成果。

楷模獎/福祉共生組/全民科技防疫:AI 智慧偵測登革熱防疫預警系統
楷模獎/福祉共生組/全民科技防疫:AI 智慧偵測登革熱防疫預警系統
代表領獎的電機系解巽評教授致詞指出,這個計劃的起源當初只是帶著成大電機系的學生們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出發點開始,一點一滴的做起,用先進的 AI 技術研發解決在地的問題。大家傳統上可能會覺得電機系的學生就應該去高科技產業賺很多錢,常常比老師賺得還多,如今學生能夠在學校的時候就學會關心社會,解決社會問題,正是這個專案上讓人感到最榮幸,也覺得學生收穫最大的地方。
此方案由電機系解巽評教授領銜,與都計系李子璋副教授跨域共同主持。帶領成大學生與臺南市府公務人員組成共學團隊,共同研發 AI 預警系統,以解決登革熱防治的市政問題,創造重大社會效益。該 AI 系統有效整合氣象、環境、衛生、疫情、地理資訊及其他政府開放資料,進行全臺南市登革熱風險的即時運算,提供準確的全域預測,協助政府和學校部門制定更有效的防疫措施。 2021 至 2025 年間,該系統達成臺南市中小學登革熱零校園感染的佳績,每年守護數十萬名學童及教職員工的健康安全,並提升個人與學校的公共防疫意識,促進全民健康行為養成。本方案兼具國際研發影響力與在地實踐效益,不僅獲得多項國際研究大獎,並促成臺南市推動「病媒蚊蟲防治在地生活教育深耕計畫」,將防蚊實驗課程導入校園,並透過跨學科合作開發創新課程。

楷模獎/福祉共生組/共創樂智友善社區─成大屏東縣好厝邊
楷模獎/福祉共生組/共創樂智友善社區─成大屏東縣好厝邊
代表領獎的職能治療系張玲慧副教授致詞指出,一個樂智友善社區的形成是靠著眾人的努力堆疊而成的,謝謝屏東縣政府一路以來的信任與同心,陳玉女副校長的帶領,以及所有參與團隊的老師和助理們共同的努力,讓我們有機會把理想化為行動,然後也有實踐的成果。未來希望持續整理我們的經驗,用多元的管道去分享,讓這份在屏東發揚的力量讓更多的地方接觸。相信未來有一天樂智友善的價值,不再需要被特別宣傳,而是自然而然地成為每個社區的日常風景。那是一個一個不論是失能、失智種族,都可以自在生活的社區,一定可以靠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來實踐。
計畫主持人陳玉女副校長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人口漸增,固著的失智刻板印象、封閉的照護模式,一般民眾和社區居民不甚理解,雖提倡在地老化,但如何讓失智者安居在熟悉的環境,是台灣社會面臨的課題。為此,成功大學自 2018 年始與屏東縣政府合作,於竹田鄉西勢村打造全台首座「樂智友善園區」,從長照、社會、文化、教育等層面推動「失智/高齡共融」實踐。將建構西勢村成為一個樂智社區的經驗彙整,進而場域拓點及能力培育,培力縣府自主發想、實踐高齡/失智友善政策,翻轉失智照顧模式與知識系統的建立,樂智融入在地社區並進行失智症去污名教育。

楷模獎/永續報告書組/2023-2024 成功大學永續報告書
楷模獎/永續報告書組/2023-2024 成功大學永續報告書
代表領獎的成大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執行長暨研發長劉全璞講座教授致詞表示,沈孟儒校長上任之初就呼應聯合國 SDGs 提出了 5 項校務發展目標,透過兩年多的努力,成大早已升級。在研究教學及永續服務方面,我們的場域從學校到醫院、從學生到老人、從社區到偏鄉,台灣的山、台灣的海、台灣的動物、植物,所以能夠創造出這麼好的成果。
劉全璞講座教授表示,成大校務執行重點包括:創新治理、人文價值、健康福祉、淨零碳排及韌性防災。成效亮點包括,國際排名成績斐然: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SDGs 相關排名在全球及全國名列前茅;產學合作表現突出:英國《泰晤士 2024 世界大學排名》產學合作項目全球第 1 名、全國第 1 名;永續績效顯著:淨零碳排、節能減碳成果顯著,永續投資比例達 92.2%;社會責任表現優異:多次獲得 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項首獎。

楷模獎/產業共創組/產學大聯盟「以氫代碳」幫助台灣邁向碳中和
楷模獎/產業共創組/產學大聯盟「以氫代碳」幫助台灣邁向碳中和
代表領獎的計畫主持人材料系林士剛教授指出,成功大學的產業共創,就是大學的師生跟我們的校友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個計劃處理的問題是碳中和的問題,這是一個環保問題、科技問題,也是政治、經濟問題,結合了成功大學師生的專業及在業界的校友,整合提出了新的冶煉的綠色工業革命的方法,就是這一次產業共創的大學社會責任的內涵。要感謝團隊師生,包括以成功大學為首與另外 10 所大學和研究中心跟中鋼公司組成的「減碳國家隊」,大家一起攜手來面對這個難題。
林士剛教授指出,面對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劇烈氣候變遷,與近年國際碳權政經角力,我國呼應聯合國宣示「2050 淨零排放」。製造業碳排約佔我國總體碳排之半數,其中鋼鐵業碳排又佔百工百業總碳排的 19.4%,與國際間先進國家相仿,我國鋼鐵單一產業之碳排量高達國家總體碳排量之 10%,為邁向碳中和道路上的重中之重!成功大學有全國歷史最悠久的冶金系(現為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與完整跨領域工程科系,近百年來培育頂尖冶金人才成為我國產業中堅,本方案組成低碳冶煉學術國家隊與產業龍頭中鋼公司合作,發起「以氫代碳」綠色工業革命,整合學術研究、人才培育、國際鏈結,到產業落實,階段性成果已達成每年減少 155 萬噸碳排放,相當於台灣森林面積約 5 分之 1 的碳匯量(森林吸碳量)。

績優獎/在地共融組/相伴 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績優獎/在地共融組/相伴 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計畫主持人教育所董旭英教授指出,在日本與歐美都有研究證明,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健康幸福人生的基石,而這也是相伴 2026 計畫的起點,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當下,期許透過健全的「社群關係」帶領高齡者邁向第二人生,並彰顯其生命價值與人生智慧,發展新高齡生活型態,同時關注高齡者與在地文化脈絡的關聯,在發展健康自主高齡生活時,亦能傳承地方文史與生活記憶。在台南城鄉區域共 9 個社區中,以相伴計畫為平台,16 位教師為領隊,帶著學生進入場域深耕,陪伴地方高齡者並與之共學共作,探詢高齡社群生活的可能性。目前共發展出 14 個微社群,每個社群皆有適合的發展議題,並在過程中產出繪本、Podcast 節目、環境改造等成果。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