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成大與金門技術學院攜手 為閩南文化研究開創新格局 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3日在成大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由國立成功大中國文學系、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合辦、為期五天在台南、金門兩個會場連番上場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3日上午09時在台南會場成大圖書館B1會議室啟動,開幕典禮由大會主席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擔任主持,台南市市長許添財及來自台灣、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日本、加拿大等地區傑出學者專家與相關研究人員約三百人擠爆了台南會場。各方研究閩南文化之頂尖專家學者集結成大發表精闢的專題及論文,共同為闡揚「閩南文化」研究的優秀傳統,開啟一個「閩南文化」研究的嶄新格局,更為未來「閩南文化圈」的整體研究與國際合作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大會主席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表示,以成功大學校長身分、以地主身分,來歡迎各位先進參加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心情特別高興。成功大學地處台南市,台南市本身就是閩南文化的重鎮,以閩南文化重鎮的身分來舉辦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自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賴明詔校長也指出,閩南文化承襲了中原文化的傳統,又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精髓,變成一個很特殊的一個文化,在過去幾百年來,有很多閩南人移民到海外、到東南亞、到世界各地,閩南文化已經從一個地方性文化,發展到國際性的文化。

金門與台南成功大學都是閩南文化的重鎮,彼此淵源頗深。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成功大學中文系、以及金門技術學院一起來合辦格外有意義。三百五十年前鄭成功就是從金門到台南來趕走了荷蘭人,自此在這建立了閩南文化的重鎮。閩南文化在台南落地生根,然後從台南開始就散佈到整個台灣,說台南是閩南文化的重鎮絕對是毫無疑問。

金門很多人移民到東南亞、到全球各地,而成功大學 也有很多東南亞的校友,分佈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這點跟金門很類同。再者,成功大學在東南亞也有很多國際性的學術活動,像我本身就擔任東南亞校長論壇的主席,成功大學很積極和東南亞建立密切的關係。其次,成功大學的成功二字就是從鄭成功而來的,所以鄭成功與金門、與成功大學、與閩南文化的關係是非常深遠的。

台南市市長許添財致詞表示,成功大學在賴校長的帶領之下,處處充滿進步與活力,成功大學從一個典型的工學院一路發展,變成一所多元學術領域、全面性的世界級綜合大學。在全球化裡面,在地是跟國際接軌最基本的力量,如果忽略了在地,當到一個廣大的世界市場當中的時候,就失去了人家跟我們交流、交換的價值。我們志在千里,希望擁有世界舞台主流的地位,要跟世界的主流價值、世界的主流市場充分的結合,佔有一席之地,也就要把別人沒有的,別人沒有辦法瞭解的,屬於我們自己特色的元素深入研究。

希望台南市是一個知書達禮、中規中矩的城市。相對的,又希望它是一個活潑多元,非常瀟灑、豪邁的一個城市,當然我們也期待台南市是一個非常嚴謹、非常努力的城市,也能是一個非常灑脫、非常浪漫的一個城市,現在我們在這非常特殊的地球角落,一個島嶼上面,來創造出人類從未發現,偉大的新文明運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就從這裡開始。

金門技術學院副教授江柏煒發表「地方社會網絡的斷裂與重建:1949-1960年代之間金門及東南亞鄉僑的關係之探討」時,首先表示是透過官方檔案、軍方報紙及口述歷史的收集,嘗試分析1949-1960 年代之間軍方對於華僑事務的政策及華僑歸鄉的情況;並且探究軍事體制下的戰地,華僑家族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從戰地社會的歷史過程中討論一種地域史的特殊斷裂與承續的模式。

他指出,1949 年以來,金門成為國共對峙及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在軍事統治與意識形態教化的控制下,傳統宗族社會的力量受到壓抑,原先與海外鄉僑的密切關係也受到限制。直到1992 年,在長達43 年的軍管期間,金門從一個開放的僑鄉變成一個封閉的戰地及禁區。

儘管如此,軍管期間海外華僑仍然非常關心家鄉成員及財產的安全。1950 年代初期,華僑藉由各種管道嘗試了解戰地金門的狀況,並試圖建立僑匯的新管道。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初期,爭取華僑“四海來歸”是統治合法性的象徵之一,海外華僑接受軍方的邀請組織勞軍團訪問戰地,而這是他們當時唯一的返鄉之路。而海外僑匯也必須另覓新的通路,以便可以照顧到家鄉的親人。

再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戰爭期間金門對外聯繫雖然受到極大的壓抑,但並未完全的斷絕,海外華僑及其家鄉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建他們的網絡。然而這種網絡不再單純是經濟的、宗族認同(clan identity)網絡,而是必須符合國家的政治需要,並在這些華僑事務的政策中尋找重建網絡的機會。海外華僑及其經濟力量的支持,恰好是1949 年退居台灣的國民政府所需要的,金門做為台灣領土範圍內唯一的僑鄉,海外金門華僑的力量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視。在這個基礎上,海外華僑找到參與家鄉事務的可行管道,給予戰火摧殘的家鄉實質的幫助。換言之,這種特殊的連結模式,一方面維繫了僑鄉與僑居地的歷史關係,也重新界定了國家(軍事政權)與地方社會(金門)的關係。

橫跨金門、台南兩個閩南文化重鎮舉辦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3日先在台南會場登場,除成功大學資深執行副校長兼代研發長馮達旋以「閩南文化與我-從我到成大說起」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外,其他論文發表還有: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陳春聲發表16世紀閩粵交界地域海上活動人群的特質-以吳平的研究為中心、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黃富三發表17世紀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啟動、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黃樹民發表閩南的風俗與文化、金門技術學院副教授江柏煒發表地方社會網絡的斷裂與重建:1949-1960年代之間金門及東南亞鄉僑的關係之探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汪毅夫發表鄉約.習慣法與閩南鄉土社會、廈門大學鄭振滿發表國際化與地方化:近代閩南僑鄉的社會文化變遷、金門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兼所長唐蕙韻發表金門民間信仰的神系與廟際關係初探表、屏東教育大學助理教授黃文車發表閩南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播與演變-以新加坡斗天宮四斗天尊為觀察對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余淑娟發表精緻與通俗的對話:新加坡閩南戲曲表演的接受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鍾宗憲發表論閩南畲族母舅地位對台灣習俗的影響、東華大學教授李進益發表台灣自然主義先行者的風俗畫:張文環小說中的民俗。

24日第二天台南會場議程,繼續有成功大學特聘教授張高評發表詩情畫意與清初台灣之海洋詩賦-兼論海洋詩之宋調特色、成功大學教授施懿琳發表我家居金門,當門挹溟渤-林樹梅發表《歗雲山人詩鈔》的海洋經驗與閩南地誌書寫、新加坡戲曲學院院長蔡曙鵬發表新加坡歌仔戲的創新與發展-傳承閩南文化的的機遇與挑戰、中正大學教授謝明勳發表臺灣地區「冥婚」習俗釋義:以1970年代為中心考察、胡志明市社會人文大學講師阮玉詩發表從越南南部天后信仰探討越南-閩南文化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發表泉州傳統社會中的女神信仰、香港大學主任龔 敏發表改編自《三國》故事之閩南歌仔冊初探、成功大學特聘教授王三慶發表從閩南語聲調檢討中國文學上的幾個問題、成功大學副教授許長謨發表閩南語文讀近體之音韻商榷、京都大學教授高田時雄發表SANGLEY語研究的一種資料-彼得・齊瑞諾的『漢西辭典』、馬來亞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蘇慶華發表閩南話俗語童謠初探-以檳榔嶼閩南話為例、台灣大學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洪淑苓發表日治時期台灣閩南語歌仔冊中的現代世界、立德大學副教授胡紅波發表台南六塊寮《手巾歌》裡面的人物與故事、成功大學博士柯榮三發表台灣所見的五種「過番」題材歌仔冊。981023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98-10-28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