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無所不在的科技與歷史 跨領域的火花激盪

4

 

「很多學生一聽到關鍵字:資訊、科技、細胞就退卻,但在我的課堂上,我只能說其實都是自己嚇自己。」

 

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區曣中,以理組的思想闖蕩,駐泊於文組,在歷史系開設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相關課程,傳統印象中,科技與歷史好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為了讓學生貼近課程,區曣中結合時事、相關科幻電影、小說、漫畫融入課程,鼓勵學生交流討論、不要吝於表達想法。

 

區曣中在英國攻讀科學與技術研究碩博士學位(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她認為「科技與社會」其實就是轉換面向,從人文社會的角度去研究科技,從歷史、哲學與倫理等面向,看科技與社會的關係。

 

區曣中喜歡以「暖身時間」開啟一堂課程,將目前具有爭議性的時事例子放到課堂上進行討論,例如前一陣子關注度很高的「人造肉」,標榜口感與真實肉相同,保護動物權利之際又能減少碳排放,乍聽之下全是好處與進步,可是深入探討後會發現,人造肉普及對於畜牧業將會是很大的經濟衝擊。

 

「你不可能叫那些畜養動物養了半輩子的農民轉職當生物科技專家。」區曣中表示,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和疑惑,都是學生經過交流、碰撞後產生的火花,她相信唯有學生實際參與討論,才能深刻體會科技涵蓋的面向有多複雜,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

 

除了科技時事,許多20世紀中期的B級片(B-movie)也是區曣中上課的題材,所謂的B級片,是指製作成本較低、風格特效相對譁眾取寵且尷尬的電影,而值得探究的是為什麼當時美國如此盛行科幻題材的B級片,導致許多片商接踵而至的大量製作。

 

20世紀中期,美國利用科技的力量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軸心國,加上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如此崇尚科技的氛圍之下,許多科幻題材的B級片就此萌生,區曣中認為,大眾文化作品其實可以反映一個時代,在歷史背景交織下,「爛片也有爛片的價值」。

 

會接觸這麼多奇特且富有年代感的電影,區曣中很感謝在英國念碩博士時的指導教授,當時教授科技史的老師在讀書會上便經常播放、講解許多冷門、奇特的電影,並告訴他們:「不要小看這些電影,它可以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集體記憶,不管製作技術如何,重點是去看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過去累積的經驗精華,都自然而然化為今日的教學素材,區曣中相當鼓勵學生多看電影、小說等,盡量探索任何有興趣的事,在不耽誤課業的前提之下,例如像去機車行當黑手實習、當博物館解說員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這段時間應該對自己負責任的方式就是,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才能在哪。

 

區曣中期盼透過課程能帶給學生啟發性思考,使之具備「可轉移技能」,無論未來走向哪個行業都能妥善運用發揮,或許將來早已忘了這堂課教的所有歷史細節,只要還記得科技不是開天闢地、地球誕生時就存在的東西,它是複雜且具有歷史淵源就足矣。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07-09
瀏覽數:
:::

即時新聞

即時影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