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成大首創15+3週課程 跨領域「課」製化

文、圖、編輯/教務處、新聞中心

 

1

成功大學首開國內大專院校先例,推出「創新18週(15+3)課程」

 

開學新氣象!國立成功大學首開國內大專院校先例,本學年(109學年)已推出「創新18週(15+3)課程」,除了每學期15週固定的專業課程,另外有3週線上學習和實體密集/工作坊的彈性跨領域課程,解決以往學生跨領域選課時衝堂的困境,也符合教育部18小時1學分的固定授課時數。

 

2

成大教務長王育民

 

成大教務長王育民說,一個學期18週的概念在成大早就打破,15+3課程在國內是創舉,解決學生衝堂、提升跨域學習,鼓勵老師創新教學,融入實作課程,包括網路線上學習。以國外大學為例,學期都很短,有9週、有15週,都是一個一個的Program(計畫、方案),一個Program可能只有40個學分,所以更彈性、更容易跨域,有些是密集課程或工作坊,不受一學期18週的限制。

 

王育民表示,15+3課程結合第三學期、彈性學期的概念,成大學生可以在前15週就把學分修完,寒暑假可以從第16週就開始,把寒假拉長。一般短期遊學一期三個月,成大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安排暑假出國遊學。15+3課程比一學期16週更有彈性。

 

3

15+3課程除密集課程外,也提供線上簡報學課程

 

王育民表示,傳統強調專業學習,學生只要把系上該修的課修完,就不會有衝堂的問題;但學生要跨域學習時,衝堂就變成很大的問題。「15+3」週課程,讓學生在前15週把該上的課上完,後3週可以修其他系開在這3週的課,學期末取得學分。

 

成大不分系助理教授李孟學指出,成大「15+3」週課程架構在一學期18週的思維上,但不以週次為課程框架,教師在規劃課程時能盡情揮灑,以彈性多元的課程規劃,讓學生感受「課」製化,感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4

文化創意城市邀請劉晉宏老師分享烹飪導向的食農教育

 

成大109學年第二學期共有8門15+3跨領域實作課程,包括楊中平老師的「西拉雅語文數位復育及線上教育」、邵揮洲老師的「科技與生命價值」、馬薇茜老師的「傳統戲曲與表演藝術」、洪郁修老師的「社群網站研究」、林蕙玟老師的「文化遺產創意營銷」、簡聖芬老師的「人道建築在地實踐」、李旺龍老師與黃紀茸老師的「科學行銷概論」、黃百川老師的「多元平等環境之通用設計」等。

 

成大副教務長李旺龍強調,本學期的課程橫跨通識中心、不分系、規劃與設計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文學院、電資學院、社科學院,以議題導向敘事力、統整創新SDGs為目標,希望奠基學生溝通表達力,加深學生跨系所合作,培育未來的人才。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1-02-24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