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全國唯一獲獎頂大 2022 資誠永續影響力獎成大永續漁電奪銅獎

文/張怡婷 圖/未來智慧工場、獲獎團隊
 
永續影響力備受肯定!國立成功大學參加 2022 第六屆資誠永續影響力獎競賽,在社會創新組中,以「永續漁電」榮獲銅獎,「踏溯台南」及「相伴 2026」也雙雙入選。10 月 20 日第六屆資誠永續影響力獎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頒獎典禮,成大不僅是獲得最多獎項肯定的大學,也是金銀銅 3 個獎項中唯一獲獎的大專校院,具體展現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的亮眼實踐成果。
 
成大團隊首次參加資誠永續影響力獎,獲 1 銅獎 2 入選佳績
成大團隊首次參加資誠永續影響力獎,獲 1 銅獎 2 入選佳績
 
獲選的 3 支成大隊伍中,生物科技中心的永續漁電以「養殖為本、光電為輔」的精神出發,結合太陽能設備發電與水產生物養殖,促進友善漁業的發展,共同創造綠色永續經營之概念;文學院「踏溯台南」團隊,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走入台南在地,打破學習空間的限制,提升學生對土地的認同感及培養學生在地關懷與世界觀;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相伴 2026」計畫以發展大學教研與在地社區的「微社群」,帶動高齡者發展生活自主性,並建立長者與社區創業青年的連結,在跨世代互動間,發展與培育支持超高齡社會的新工作型態。
 
成大未來智慧工場統籌並協助執行本次參賽的永續專案,執行長蔡妤珮表示,成大參加資誠永續影響力獎展現大學校園原創的科技軸轉永續方法,不僅帶大家認識當代面對未來挑戰的工具與思維,更希望以研發帶動社會創新,持續推動培養未來人才之必要,並且擴散社會影響力。
 
成大漁電共生團隊結合太陽能設備發電與水產生物養殖,促進友善漁業的發展
成大漁電共生團隊結合太陽能設備發電與水產生物養殖,促進友善漁業的發展
 
「有效結合科技,未來對漁民來講,不一定要看天吃飯,而是能和大自然和諧共存,達到永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傳統漁電共生養殖經常面臨太陽能板遮蔽導致光線不足,進而影響漁業餌料來源-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以及後續漁貨收成後,魚塭底下廢棄漁料清潔、曝曬的問題。
 
成大生物科技中心研究員兼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帶領團隊發展的「創新藻菌養殖處理技術」能夠大幅降低水中病毒與弧菌的感染,不需頻繁換水,減少 96.3%的水資源浪費,且最終養殖池底部的汙泥殘留量非常低,對於穩定水質有相當大的幫助。搭配團隊最新研發的「智慧水質監控與調控系統」,結合 IOT 物聯網以及無線傳輸技術,透過 APP 可隨時遠端調控機械開關、影像監控以及水質感測器等即時回饋水中數據、觀察現場狀況,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並大幅提升養殖存活率,讓漁民不用再「看天吃飯」。
 
永續漁電奪銅獎,成大生物科技中心研究員兼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右)代表受獎
永續漁電奪銅獎,成大生物科技中心研究員兼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右)代表受獎
 
陳俊延主任受獎時提到,「漁電共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公共議題,包含能源自主、漁民生存權以及民眾健康等多重社會意義,很高興能將所開發的技術完全應用在實際場域中,」他感謝各單位一路以來的協助與支持,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成功大學與資誠,讓團隊在漁電共生議題上有實踐的平台與機會。在屏東實驗場域,感謝前屏東縣長曹啟鴻以及枋寮漁電共生案廠長吳武達,相信成大團隊的技術,全力配合,讓這項新穎技術能夠在地實踐,也期望未來團隊能持續拓展至全球,造福更多群眾。
 
成大團隊研究成果在屏東、台南以及高雄等 5 座場域進行養殖實踐,其中枋寮漁電共生案廠養殖面積 3.3 分地,太陽能設置容量 485KW、漁獲收成 7550 台斤,收成率高達 75%。提出「養水種電」計畫的前屏東縣長曹啟鴻也提到,台灣土地面積小,且面臨多樣氣候變化,「漁民經常成功,但失敗的更多」,因此便試圖引進成大生物科技技術,透過微生物菌的培養,借助智慧農業穩定水質,解決漁電共生所面臨的各式挑戰。
 
踏溯台南團隊走出課堂,帶領學生實地探索在地
踏溯台南團隊走出課堂,帶領學生實地探索在地
 
國立成功大學自 106 學年度起開辦「踏溯台南」課程,至今已有超過 1 萬 5 千修課人次,除了校內 9 大學院外,台南在地文史工作室、民間單位、公部門、企業等近 50 處單位亦共同響應參與。成大校長蘇慧貞指出,新的大學教育型態與大家的活動型態已不再受到藩籬圍牆的阻隔,「當我們能放開藩籬、打破圍牆時,我們學習場域也會隨之增加。」
 
踏溯台南課程首創以戶外實地踏查做為授課主軸模式,規劃多條主題路線,如:西拉雅族人的遷徙與定著、府城老行業探訪、成大人之道-文化資產區等,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親臨體驗文化脈絡、生態環境以及產業發展。踏溯台南課程 2021 年也榮獲第一屆 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牌獎,豐富精采的教學創新模式,吸引各大學與政府單位等詢問與合作意向,社會影響力深遠。
 
「相伴2026」計畫以發展大學教研與在地社區的「微社群」,建立長者與青年的連結
「相伴 2026」計畫以發展大學教研與在地社區的「微社群」,建立長者與青年的連結
 
「我們除了希望解決現有高齡社會遇到的問題外,也希望一起發展對未來高齡社會的想像。」因應 2025 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成大相伴 2026 計畫團隊提出「微型社群」社會實踐模式,透過大學教研深入在地社區,以「銀色項鍊」-長輩熟悉的鐵路做為城鄉移動模式,發展跨城鄉的地方創生,並建立回鄉創業青年與社區高齡者的跨世代對話。團隊認為,高齡議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大學更應以高齡政策、老年學專業等宏觀角度來看待整個高齡社會的定位。
 
相伴 2026 團隊與社區夥伴至今共營造 13 個微社群,其中,Oh Old! 青銀共創團隊共同創辦人林奕仁表示,在高齡生活之下,需要更多年輕人投入這塊,一起思考如何透過青年的力量翻轉大家對於高齡長輩的看法。隆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淑瓊則提到,自從和成大合作跨城鄉行動網「銀色項鍊」之後,許多來自外地的朋友來到社區參觀,長輩志工們能和他們分享手作作品,都感到非常幸福。誠如相伴 2026 團隊的初衷所言:「我們並非把老人視為被幫助者,而是在不同個體追求良好的生活形態中,同時帶動高齡者發展生活自主性,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老年生活。」
(由左至右)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副總經理林敬恩、資深專員蔡明翰、 副理黃勤真、協理陳子豪、董事長李宜樺、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未來智慧工場執行長蔡妤珮、微藻養殖模廠負責人劉加賢、循環經濟中心研發經理余宛儒、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蔡捷妤、未來智慧工場陳貞霓
(由左至右)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副總經理林敬恩、資深專員蔡明翰、 副理黃勤真、協理陳子豪、董事長李宜樺、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未來智慧工場執行長蔡妤珮、微藻養殖模廠負責人劉加賢、循環經濟中心研發經理余宛儒、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蔡捷妤、未來智慧工場陳貞霓
 
對於成大 3 系所中心從永續漁電、在地文史推廣、以及老年化等痛點出發,以具體行動提出解決方案,主辦單位代表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致詞時表示,資誠永續影響力獎舉辦第六屆以來,看到各單位持續進步,從過去公益面向,到今年已有許多環境、綠電、核心競爭力等多元議題展現,期望該獎項能成為企業、大學或 NGO 等一個向外界宣示 ESG 成果的管道,用故事讓社會大眾看見影響力。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也提到,永續與普惠的行動,除了企業,還需要大學 USR、公部門、社會企業、地方創生團體並肩前行,才能兼顧到多元需求。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副總林敬恩在頒獎典禮中也提到,影響力獎的初衷,就是希望不僅企業,各單位都能從核心專業出發,還要能進一步跨域、跨產業合作,發揮創意,落地解決永續問題,才能共創永續影響力。而成大生物科技中心的永續漁電專案,恰恰體現了影響力獎的精神。
 
 
成大團隊影片: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2-10-20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