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系列報導】惡地協作心共好 以新城鄉關係共箍惡地好人
文/劉姿佑 圖/惡地協作團隊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暨同系黃偉茹副教授、建築系簡聖芬副教授,連結校內 5 大學院 9 個系所師生,與台南、高雄社區夥伴建立「惡地協作」團隊,長期關注台灣西南惡地淺山地區發展,致力推動新城鄉關係,今(2023)年再度通過教育部大學社會實踐(USR)計畫,同時也獲選為《親子天下》2023 教育創新實踐 100 的團隊。新一期 2.0 的 USR 計畫聚焦建立「共感」,期待 USR 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讓參與其中的教師、學生、社區夥伴、公私部門等場域關係人都能成為「惡地好人」,實現永續共好的未來願景。
成大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圖右三)暨同系黃偉茹副教授、建築系簡聖芬副教授,連結校內 5 大學院 9 個系所師生,與台南、高雄社區夥伴建立「惡地協作」團隊,長期關注台灣西南惡地淺山地區發展,致力推動新城鄉關係,新一期 2.0 計畫聚焦建立「共感」(圖為惡地協作-新資訊共學)
從 2014 年迄今,「惡地協作」延伸成大人社中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是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夥伴歷時 10 年結合場域的教學研究實踐與經驗累積,也是成大團隊跟著地方一起築夢踏實的感動歷程。從人口觀點而言,左鎮、龍崎是台南人口外移最嚴重的二個行政區;也是被台灣地方創生政策列為瀕臨滅村危機的地方。如今,社區居民不僅親自見證也實際參與地方的改變,如左鎮糖鐵及老街從課堂的創意方案,到實際孵化為真實生活的實踐路徑,提升對自己家鄉的正面印象之外,更從過去疑惑都市計畫專業跑來偏鄉做什麼,到現在,會引頸企盼參與計畫團隊之歷史系師生發布田野調查的最新成果,藉由大學參與想更加深入地瞭解自己所在的地方。
台灣西南泥岩惡地地形大多位於距離都市車程 1 小時的淺山地區,「惡地協作」團隊將這些地區的社區發展需求,對接到都市人接觸大自然的渴望,希望陪伴瀕臨滅村的極限村落找到一條永續發展路徑,同時也讓計畫團隊成員各自都找到持續創新的養分。親眼看見舊左鎮糖鐵車站蔗埕廣場的落成,和後續從左鎮化石園區到左鎮老街的活動串連,左鎮返鄉青年表示,這條拓展左鎮深度觀光的路徑能從無到有的實現,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事情。「成大讓我看見,學生的畢業製作,是有辦法滾動大左鎮的改變!」參與課程的學生也從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興趣與專業結合的樂趣,在不同階段成為惡地協作團隊的助力。團隊負責環境生態研究的李亞夫老師也認為,前進惡地實地調查生態現況,重新打開師生與環境互動,是非常寶貴的學習過程。
惡地(Badlands)意指荒涼不生之地,包含泥岩、砂岩與礫岩等不同地質特性。台灣俗稱「月世界」的泥岩惡地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台東,是世界唯一存在熱帶氣候區域的惡地地形,有世界級特殊自然地景的美稱。過去對於惡地,社會普遍存在不易生活的既定印象,但在張秀慈老師心中卻非常不一樣,她滿懷熱忱地說,「惡地太有趣了!即便認識惡地已有 7 年之久,還是覺得有非常值得探索學習的地方。」實際深入社區才發現,惡地過去也有其繁榮的發展歷史,「惡地就像水晶球,轉來轉去,每次從不同的行政區進去,從每個角度去看,都充滿無限可能!」
從 2014 年迄今,「惡地協作」延伸成大人社中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是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夥伴歷時 10 年結合場域的教學研究實踐與經驗累積,也是成大團隊跟著地方一起築夢踏實的感動歷程(圖為惡地協作-新體驗共感)
「惡地協作」團隊十分強調彼此協力合作,大家一起就能把各式各樣的力量「箍」起來,歡迎四面八方的夥伴加入。目前「惡地協作」團隊是一個整合教學、研究、服務、輔導,連結大學與地方的開放性共學場域。團隊借用荷蘭人「綠心(Green heart)」與自然共存的環境保育概念,重新思考城市、鄉村互為邊陲、核心的關係,以台灣西南部獨特地理環境作為社區發展的鏈結起點,在 1.0 的 USR 計畫中,串連擁有惡地地形的台南左鎮、龍崎與高雄田寮、內門,2.0 計畫進一步擴展至台南新化、關廟與高雄旗山,希望能夠連結惡地周邊鄉鎮地區進行全齡教育,翻轉惡地過去的邊陲刻板印象,成為學習韌性生活的區域中心。
張秀慈老師表示,在 1.0 的計畫中我們做到共學、共做,本期 2.0 的目標是建立「共感」,要讓地方提高認同感,還要擴大師生參與,連結關係人口,特別希望傳達的是 USR 不僅是屬於大學的榮光,還可以是陪伴大家一起前進的力量。秀慈老師簡要地將計畫以「三新、五好、三共」來傳達其策略、做法與目標:團隊的 12 位教師以「三新」一「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大策略主軸來經營教師社群;「五好」則是透過促成五項惡地好事,包括邀請更多「師生參與」,並進行老師、學生、計畫助理、社區等各面向的「人才培育」,持續連結大學與地方資源及需求進行「場域經營」,透過各項管道將惡地協作之「經驗擴散」,以連結國際趨勢政策來追求「永續發展」,藉以達到「三共」一「共學、共做、共感」的目標。期待將人與土地「箍」在一起,透過以新城鄉關係吸引更多人一起共同參與、學習韌性,認同惡地為生活選項的一部分。
「惡地協作」團隊十分強調彼此協力合作,大家一起就能把各式各樣的力量「箍」起來,目前團隊是一個整合教學、研究、服務、輔導,連結大學與地方的開放性共學場域(圖為惡地協作-新產業共做)
從 7 年前透過成大人社計畫認識左鎮,平行時間也透過農村再生產學案開始認識惡地週邊的社區,張秀慈老師從當時計畫參與老師,轉變為 USR 計畫總主持人,目前亦擔任成大人社中心社會實踐組組長。期間歷經教師成長社群參與、協作理論技術實踐、進行偏鄉教學與服務創新等不同歷練,長期且深遠的經營社區及參與社群,張秀慈老師坦言社會實踐是條不易的路,她分享除了實作之外,更需要在歷程中加入「反思」,方能把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挫敗與挑戰,都轉化為日後持續前進的動力與能量。
回想起自己與左鎮、惡地地形的結緣初始,張秀慈老師強調「誠實」以及「沉住氣」與「細水長流」的重要性。她謙虛且坦誠地表示,「做 USR 不是要當救世主,專業知識不一定能夠全部對接需求,也有無能為力需要重新學習的時候,所以誠實地告知社區大學專業能力的範圍極限,彼此一起重新學習,成為相互的支持系統,持續陪伴才能走得更長遠。」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