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成大策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即將啟程參展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文/國立臺灣美術館、成大新聞中心 圖/成大新聞中心
 
圖二:今(17)日舉辦行前記者會,與會者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評審委員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張基義及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蘇孟宗、江松長等。
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今(17)日舉辦行前記者會,與會者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評審委員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張基義及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蘇孟宗、江松長等人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並於 2025 年 5 月 10 日至 11 月 23 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今(17)日舉辦行前記者會,與會者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評審委員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張基義及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蘇孟宗、江松長等。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以本屆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
 
圖一: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
 
成大助理副校長吳秉聲致詞時代表沈孟儒校長感謝文化部、外交部、國美館及各個策展夥伴,給予成大團隊非常多協助。94 年前在台南創立的成功大學,從一開始就有清楚的定位跟使命,也就是能夠促進帶動國家整體發展,除了對國家的貢獻並依此脈絡前進思考,如何對國際社會有更多的參與,而文化、建築或者是遺產,應該是非常好的對話記錄。
 
吳秉聲指出,其實早在 2005 年左右,成大就曾與瓜地馬拉進行世界遺產合作計畫,參與計畫在現場擔任駐地協調主持人的我發現,當時台灣的國際處境處於弱勢,但文化卻能成為彼此沒有隔閡地溝通一個重要的連結,所以在參與世界遺產工作的時候,取得了道德的正當性,有非常多非邦交國的單位都來一起互動。多年之後能夠再次代表國家,由成大成立的策展團隊,一起到歐洲威尼斯,可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尤其如今台灣的國際地位已經有非常巨大的轉變,相信透過這次展覽作為窗口,從建築、文化的層面上,可以讓世界對台灣重新帶出全新的看法。
 
吳秉聲表示,成大建築系在去年拿到這個策展時,正是創系80週年,在台灣的建築的專業環境裡面走了 80 年,在這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貢獻,也有比較蟄伏的時候,也有各種不同的擔心跟思考,相信透過這次的展覽,有機會讓校內的教學工作,師生以及系友能夠重新對於建築產生新的想法,成功大學建築系的未來發展也會有更多表現。

成大助理副校長吳秉聲致詞時代表沈孟儒校長感謝文化部、外交部、國美館及各個策展夥伴,給予成大團隊非常多協助
成大助理副校長吳秉聲致詞時代表沈孟儒校長感謝文化部、外交部、國美館及各個策展夥伴,給予成大團隊非常多協助
 
策展人薛丞倫表示,在臺灣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信仰,人們也可以很快地改變所信仰、或是什麼都不相信。這種感知源自於我們居住在地震頻繁且颱風多發的島嶼,以及其位於中國、日本,與西方帝國海上貿易路線之間的戰略位置,和政權快速更迭的現實。展覽以具有積極意義的「漂蕩(precarity)」作為全球化的反思與批判,希望討論在世界關注科技與環境永續的議題下,臺灣作為一個在政治和生態漂蕩中尋求韌性的科技島嶼,在其上建立一種專屬臺灣的建築觀點,突顯臺灣在韌性的實踐與智慧上的潛力。
 
本次展覽匯聚多位成大的師生與業界建築師組成多個合作團隊,各自從真實的建築實踐中,開啟更為深化的合作研究,以多尺度的建築研究與原型,呈現對未來建築的回應。由 17 組團隊提出新的建築範例與典範轉移轉的原型,其中 13 組製作了「可操作」的建築模型作為概念的表現,以引發更多層次的想像與互動。一方面聚焦於高科技、高速發展、與控制的空間治理所帶來的在信仰與不信仰之間來回的灰色地帶;另一方面也以「戰術性的相互依存系統」(Tactical Interdependence)、「基礎設施的流變」(Infrastructural Flux)、「體現的韌性」(Embodied Resilience)、與「調適性的集合體」(Adaptive Assemblage),4 個分類,作為交錯視角,建構閱讀展覽時重要的參考架構。
 
其中,參展作品邊界彈性是關於臺南鐵路地下化的建設,對未來容積的信仰,成為一根根透明的壓克力棒,拜拜插香一般大家都可以決定容積的移轉,讓蘊含於基地豐富的時間層疊與周邊環境,成為可參與的彈性邊界,將學術、文化與社區等不同利害關係群體緊密聯繫,反映當代許多都市基礎設施變遷的適應與調整。作品氣候正義揭露在追求高科技高速度發展中集體需要面對的環境議題:臺南市的都市熱島其實是在南科地區、大安森林公園周邊的富裕族群卻能以較少資源緩解高溫影響等,高科技電子紙標籤建構了一座供桌般的科技島裝置,都市熱島焚燒似的影像輪播在電子紙與晶片的控制,啟發觀眾反思來回於科技島─生態島的兩種信仰之間。大員與威尼斯: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則以辦桌將臺南蕃薯崎街廓模型,透過旋轉讓內部翻轉到外部、外部騎樓翻轉到內部,除了反向對照威尼斯島嶼街廓與騎樓的都市歷史,也提示一種對於蘊含於身體韌性的關注。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會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也參與臺灣館其中一件提案作品〈書山 -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典藏中心〉,他想像一座在未來圖書館的坡道,成為身體、社交、與知識一系列的偶遇空間,翻轉過去制式、層級、索引控制下的知識,成為具有「人」的智慧(intelligens,拉丁字字尾-gens有種族、族群、人群的含義)。
 
圖三:策展人成大建築系系主任薛丞倫現場報告設計理念
策展人成大建築系系主任薛丞倫現場報告設計理念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上方結合 E Ink 電子紙標籤,得以在展場極低供電量限制之下,輪播臺灣地景中的都市熱島彷彿燃燒般的衛星影像,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每一個提案均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 QRcode,幫助參觀者深入探究。另一件亮點裝置「光明燈牆」,正面由數個內附神像的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則是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此外,現場將定時播放入圍 2024 年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影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導演江松長以金門的日常樣貌,隱喻臺灣的認同處境和不確定性。
 
預展期間臺灣館也將舉行一系列的國際論壇,主題包含與威尼斯建築大學交流兩地的「建築教育 Architectural Pedagogy」、談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的「生活未來式-學士服與城鎮 Town and Gown」、以臺灣、日本和法國為例的「策展一種對漂蕩性策展──未來博物館 Curating Precarity: Museum of the Future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展」、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內與外:漂蕩與全球流變中的實踐 Inside Outside: Navigating Precarity and Global Flux」、導賞展覽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以及江松長導演討論「生活於台灣地緣政治之中的影像敘事 Inhabiting Taiwan’s Geopolitics through Moving Images 介於之間的智慧」,共計 6 場。成大建築系也將在今年 7 月帶領師生於威尼斯進行「國際韌性建築暑期工作坊」,對建築教育、創新及臺灣在全球建築領域中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深度交流與學習。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團隊。成員還包括顧問專家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瑋 ,以及來自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的國際顧問 Brian McGrath 教授。本次展覽的裝置作品也與產業界攜手合作,包含 E Ink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產學合作形式所展開的一系列電子紙應用研發與創作,以及鴻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透過在電子紙技術上的共同創支援協作與提供部分贊助,彰顯臺灣在科技與設計領域的前瞻實力。

更多相關展覽及活動訊息請關注國美館官網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官方社群: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策展團隊
策展人 薛丞倫
  [學歷]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2023-)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2023-)
教育部新世代住宿環境提升計畫(2020-)
成功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場域驗證組(2020~2022)
國際減災與韌性的建築與都市設計聯盟(2020-2022)
國立成功大學總務處副總務長(2019-2013)
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2018-)
元太科技與成大合作計畫|電子紙之建築應用計畫(2015-)
國際亞洲韌性設計DRIA聯盟(2015-)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2008-)

協同策展人 吳秉聲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 | 建築學系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The Bartlett, UCL | 建築史學程研究(千里馬計畫)
國立成功大學 | 建築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 建築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2023-)
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召集人(2023-)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2020-)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2020- )
國立成功大學策略發展整合室副主任(2022-2023)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副館長、代理館長(2019-2020)
國立成功大學總務處副總務長(2015-2019)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2013-2020)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2011-2013)
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2010-2011)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2008-2010)
聯合國世界遺產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文化遺產維護工程紀錄執行計畫」駐地協同主持人(2007-2008)
 
協同策展人 蘇孟宗
[學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建築博士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史碩士
[經歷]     東海大學 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2022-)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2021)
加州柏克萊大學 東亞研究中心  訪問學者(2017-2018)
加州洛杉磯大學 藝術史系 訪問學者(2015-2016)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講師(2011)
維吉尼亞州歷史資源局 實習(2002 winter)
維吉尼亞大學藝術圖書館 研究監督生(2000-2005)
共同策展人,2023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23)
策展顧問,臺灣設計展主題館(策展人:周榮敬、蘇弘)。(2021)
策展人,「斯文里三期整宅及華榮市場公辦都市更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2021)
策展人,〈厚、薄、冷、暖:青綠軸帶的身體地理學〉,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總爺藝文園區。(共同策展:陳宣誠)(2020)
協同策展人,〈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Déjà vu: Re-Envisioning Market/Place),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新富町文化市場。(共同策展:陳宣誠、邱俊達)(2019)
召集人,〈重置流域〉 學術演討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發表者:青井哲人、港千尋、洪廣冀、吳岱融、蔡佩桂;與談人:龔卓君、吳瑪俐)(2019)
協同策展人,〈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總策展人:陳宣誠;共同策展:邱俊達、蔡明君、賴依欣)(2019)
 
協同策展人 江松長
[學歷]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FA in film production
[經歷]     臺裔美籍導演、攝影、剪輯和編劇。曾在 2017 年受邀擔任奧斯卡評審委員,2009年以關注越南難民的作品《A Village Called Versailles》獲艾美獎提名,2019 年以描繪藝術家父子情感的作品《時光機》獲多個國際影展提名,2023 年執導的紀錄片《金門》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
 
關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成大建築系為成功大學最早創立的系所之一,也是國內大學建築相關科系中歷史最悠久者。自 1944 年創系以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許多優質建築工程與規劃設計人才,在臺灣國內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轉型,均有非常積極的參與及貢獻。
 
成大建築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建築界的領導人才。大學部設定為建築的通才教育培養廣泛的建築相關知識。1968 年成立研究所設定為建築的專業教育,提供給各領域專才深入探索及學習的平臺。研究領域分為建築設計理論、環境與都市規劃、歷史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與管理、環境控制等六大領域,教學上以此六大領域相關課程為核心,輔以藝術與通識教育課程,提供足以支持建築設計思考的完整知識系統;研究上理論與實務並重,並致力於推動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成大建築系專任師資超過 30 人,其中 28% 為教授,副教授約佔 38%,助理教授約 19%,其餘為專案講師。就專長而言,可分為設計研究、建築與環境規劃、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控制等六大類之師資。此外,兼任師資也超過 30 人,協助實務及研究上的教學工作。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4-1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