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堅持下去,總會看見光」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吳品頡副教授分享前行的力量
文/翁藍莉 圖/吳品頡
國立成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吳品頡副教授專注於奈米光學與超穎介面光學研究。與傳統光學系統仰賴厚重透鏡與複雜元件不同,超穎介面可藉由半導體製程技術製備,兼具超薄、可大規模整合與高精準度等特性,成為銜接先進製程與光學應用的重要橋樑,並為行動裝置、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等新興科技提供輕巧且高效的光學解決方案。目前相關成果已逐步應用於光達、人臉辨識、深度感測等領域,對提升台灣在全球光電與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構成超穎介面的奈米單元結構本身因具獨特的共振特性,也在量子光學與材料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長遠來看,研究不僅持續推進對基礎物理的理解,也促進跨領域的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並逐步將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影響人類生活的創新技術,這正是實驗室研究的價值所在。」吳品頡副教授說。

吳品頡副教授(左一)喜歡並享受與實驗室學生的互動討論,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一同探索並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回憶起學術歷程,吳品頡副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挑戰發生在碩士班撰寫論文期間。當時他花了將近 1 年的時間進行實驗,卻始終無法讓結果與數值模擬有很好的一致性,隨著論文口試逼近,心裡相當焦慮。在口試前一週,製作了最後一批樣品,電子顯微鏡觀察時甚至覺得結構並不完美,本來不抱任何希望的心態去做最後一次光學量測,卻意外得到非常理想的數據。他也重新回頭仔細檢視問題,才意識到原來是因為模擬環境設定得過於理想化,實際上不可能完全重現,反而在結構中帶有一些不完美或缺陷時,才更接近真實物理的情況。這段經驗成為他學術生涯中很重要的轉折點,讓他理解模擬條件與實際狀況之間的落差該如何互相搭配,如何從「不完美」中找到研究的真正的物理意義,他也因此學會更有力量面對不確定性。
談及學術生涯的關鍵推手,他感念博士班指導老師蔡定平教授,以及一路支持的太太。蔡定平教授也是影響吳品頡副教授最深的人。「他不僅傳授我做研究的方法,更提供許多跨國跨領域合作的機會,讓我能與國內外優秀學者交流,拓展視野與格局,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學者。此外,他更教會我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待人和善、以和為貴,只要自己能付出的就盡力去做。」吳品頡副教授感激的說。

吳品頡副教授感謝太太做為重要的後盾,讓他專注於科研之路
「我的太太則是在我最辛苦、最猶豫的時候,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包容我常常整天埋首於工作,讓我能更加堅定地走在學術這條路上。做研究其實很不容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心力,如果沒有她一路以來的支持,我很難堅持到今天。」他也感謝一路相伴的家人,成大良好的研究環境與氛圍及實驗室研究夥伴們一路上的相伴與相持,都是重要的後盾,讓他專注於科研之路。
「不要害怕挫折」是吳品頡副教授最想提醒學生的一句話。他叮嚀著說,「做研究的過程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實驗失敗、數據不符預期,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關鍵在於,能不能從這些過程中找到新的啟發,調整方法,然後再一次嘗試,如果錯誤了也能學到寶貴的經驗,何況更多時候,突破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看似失敗的累積中誕生的。」所以不要害怕做決定,也不要害怕失敗。

吳品頡副教授感謝實驗室有這麼多願意共同追求研究真理的同學與夥伴,大家的齊心努力才能讓實驗室持續產出優異成果
吳品頡副教授同時強調「保持熱情與好奇心」的重要。當研究主題是所深感興趣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就會有力量去面對挑戰,並在過程中找到樂趣。如同他在 2020 年與國際學者合作設計奈米結構的過程中,總是在光學量測中看到一些額外的訊號,他對這些「多出來的訊號」產生高度好奇,即使課題結束仍持續探索,最終發現新的物理意義,開啟了實驗室多個重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更成功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帶著這樣的好奇與堅持,看似偶然的小契機,常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點。」
吳品頡副教授勉勵年輕學子,保持與周邊人互動交流的重要,他們會在關鍵時刻支持著你,會帶來力量。所以力所能及時請多給他人一些幫助,不要吝嗇,盡力去做,而且不求回報。吳品頡副教授說他一直保有這樣的心態,所以在學術道路上收獲了很多支持與善意,所以更要將善意傳遞下去,也成為他人成長路上的力量。
「堅持下去,總會看見光。」是吳品頡副教授對自己的期許,也希望成為學子們前行的力量。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0-07